东平县佛山小学: 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于淼
劳动学科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相结合,旨在通过传授劳动相关理论、指导劳动实践技能、培育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砺坚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素养、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东平县佛山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时,与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等学科实践活动融合,结合劳动成长档案袋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探究结果提出了深化融合的教学策略,包括项目化教学、情景化劳动、劳动周创意实践、加强师资培训和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等。研究结果对推进小学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融合的意义
佛山小学以探讨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融合为实践路径,通过分析融合的理论基础、校内外劳动课程设置,劳动周实践探索和思政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达到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的目的,真正实现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和谐发展。
二、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首课思政负责制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将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融合的课程设置
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为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学校积极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在亲身体验和辛勤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校内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的融合
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创新“思政课+微课堂+主题课+实践课”模式,打造优质思政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做到思政培根,在学科融合中实现思政铸魂,形成班班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1.深化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教育的融合
学校开创任务群主体化教育,“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为:思政课——袁隆平,微课堂——一分钟了解水稻的一生,主题课《我爱开心小农场》,实践课《葫芦种植》。整个课程的设计融合人文思政、科学、数学、美术、劳动实践等多学科,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融合性课程,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整合,开发校本课程。
2.学科实践赋予劳动新的教育意义
学校每学年举行两次“欢乐购物节”实践活动,学生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如手绘的扇子、编织的小饰品等,以及二手书籍、玩具,经过清洁和整理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广告牌、商品价格签。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商品价格、进行找零,比较不同商品的性价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了珍惜物品、变废为宝,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3.科技兴国赋予劳动教育新体验
学校创新开展以“无土巧栽培劳动趣体验”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建立管道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基地。管道无土栽培设备在和美楼二楼连廊,两层的造型,种植了小白菜、生菜、空心菜、铜钱草、绿萝、虎尾吊兰等不同的蔬菜和花卉,依据时令节气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分析植物生长与光照、温度、湿度的关系,体验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感受依托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方式创造的生活幸福感。
(二)校外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的融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知行合一”。佛山小学在劳动教育与首课思政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实践,开发了“劳动+”系列课程,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1.综合实践活动践行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
学校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东平是我家,我爱我家,我爱东平”宣传口号,精心策划实施以“东平风土人情、名胜古迹、革命故事、非遗文化”为单元主题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到白佛山、万里故居、县工委纪念馆、115师红色革命根据地等,录制红色歌曲,学习相关史料,开展“我是党史讲解员”实践活动,加强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项目式学习培育时代新人
开展以“‘育’见劳动之美,点亮成长底色”为主题的劳动项目式研学,走进张庄映像馆、塘坊民宿、史楼劳动教育基地,通过观察、体验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变化,带领学生参加多肉种植实践,让学生体验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3.社会志愿服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围绕“传承家乡传统文化·我是小小讲解员”主题,致力于打造一支为东平县博物馆志愿服务的优秀小小讲解员队伍。2024年10月,在东平县博物馆举行志愿服务活动,佛山小学“红领巾讲解员”13名,五(2)中队、五(8)中队全程参与活动。
(三)劳动周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的融合
新课标强调,在进行劳动周设计时,要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和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为此,学校策划劳动周主题,细致规划活动流程,做好安全预案、意外事件紧急处理预案等,并积极与各类社会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不仅关注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更关注劳动价值引领、劳动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1.日常劳动中的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学校在寒假劳动周相继开展剪窗花、写春联、贴福字、包水饺等多元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理解劳动对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2.农业生产劳动中的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
学校在每年国庆节假期设置“劳动悦身心,一起迎国庆”劳动实践周,让学生体验从田间地头收获的喜悦到粮食加工成食品的惊喜,再到食品加工、包装、出售等一系列的劳动过程。结合校本课程《二十四节气》的学习,组织学生参与秋天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的收获,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视土地的情感,学生深切感受传统农业生产劳动的智慧。劳动周制作五谷画,让学生认识五谷,也更加热爱和珍惜农耕文化,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四、劳动评价与首课思政负责制教育的融合
在评价机制方面,学校将设计“劳动成长档案袋”与思政素养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表现。
(一)和美少年争章手册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每周利用拍照、录制视频的形式记录一次学生在家劳动的过程,每学期参加一次学校里的劳动作品大赛,作为和美少年“劳动章”的争章依据,建立学生的家庭劳动成长记录。
(二)劳动社团成长档案袋
学校成立和美劳动社团,科学设计劳动教学计划,依据二十四节气开展校园农场种植,以《蔬菜与花卉的成长》为例,记录植物育苗、移植、养护、收获、果实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每张记录单详细呈现劳动内容、劳动成果、劳动日志、自我反思、他人评价等,到学期末,进行档案袋的展示及阶段综合性评价。
总之,佛山小学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开发了“劳动+”系列课程,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模式,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内涵。未来,学校会进一步探讨融合教育的多种有效评价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