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推动幼儿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作者: 王丽丽

在济南市市中区文景第一幼儿园,随意走进一间活动室,就会立刻被班级里各式各样的区域环境创设所吸引,在区域游戏里,可以充分实现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爱玩、乐玩、想玩,可随着区域游戏的实施和时间的推进,某些区域就会遭受从最初“被热捧”到最终“被冷落”的境遇。

场景1:莎莎、诺诺走进“娃娃家”。“娃娃家”里摆放着小床、梳妆台、水果、各种毛绒玩具。刚开始的时候,莎莎充满着好奇,抱抱“小熊”,亲亲“小兔子”,告诉它们自己是“妈妈”。可是一会的工夫,莎莎就从“娃娃家”走了出来……问其原因,莎莎毫不犹豫地说:“没什么可玩的了,我都玩了一遍了。”

场景2:“快乐超市”开始营业了,教师请煜煜当“导购”,鑫鑫、佳佳当“顾客”,小炜当“收银员”。角色分配很明确,可是超市的景象却是混乱一片,小炜没有在“收银台”准备收银,而是自己提着筐子去超市选购东西,“导购”煜煜跑到了其他区域,当“顾客”的鑫鑫也不见踪影……

场景3:小辉和成成同时选择了“宝贝医院”的区域,他们一个当病人,一个当医生,玩得不亦乐乎。当医生的成成用“听诊器”给当小病人的小辉看病,还写病历。可是一会成成却跑过来说:“再也不和辉辉玩玩了。”究其原因,小辉在游戏过程中不仅不配合“医生”诊断,还乱翻“医疗器械”。

在以上三个区域游戏场景的片段中,体现了幼儿“没的玩”“不会玩”“乱玩”的状况,诺诺选择了角色游戏“娃娃家”,当和毛绒玩具“小熊”“小兔子”接触交流后,在这个区域里,诺诺就再找不到新的、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材料和自己互动,便只能“离家出走”。同样,在“快乐超市”,幼儿明显角色意识混淆,缺乏社会认知经验,不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职责,在“宝贝医院”,小辉的行为则体现出幼儿在游戏时缺乏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随意性大。

出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解决策略。

材料及时更新,让游戏每天富有新意

首先,在材料的更新上找突破口。每个班级都会根据幼儿的年龄段特点,投放丰富的高结构和低结构游戏材料,教师不仅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月份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而且要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如表演区的各种头饰、自制的相关道具。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大胆创作。

材料由易到难,让幼儿百玩不厌

游戏材料的投放由易到难,呈阶梯状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游戏,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获得新经验。如大班的科学区域,一开始会投放益智类小玩具,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兴趣,然后会逐渐投放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等,通过逐渐加大游戏难度,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找到了可玩、可想象、可创造的媒介,让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结合,延伸游戏深度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目的性、游戏性。在设置区域时,园所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区域游戏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教师以游戏角色身份适时介入,拓宽幼儿游戏认知

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幼儿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由于幼儿认知经验的不足,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可以促进幼儿对游戏的认知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当幼儿出现角色意识混淆或无视游戏规则的时候,教师可以客串其中某个角色,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和游戏规则。在上述“场景2”和“场景3”的游戏中,教师可以用“顾客”和“病人”的身份介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他人是怎样游戏的,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幼儿组织恢复游戏秩序,拓宽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社会性交往。

从班级区域活动的创设到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游戏内容不断反思、不断生成、不断推进。教师是区域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指导者、完善者,在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要积极借助投放材料、语言提示、身体力行等方法,让幼儿始终对区域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快乐游戏、获得发展。让游戏在这方小小的区角里,追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唤醒幼儿的探索和成长,体现教师的反思和智慧。小区角,大探索,多姿多彩的游戏,构建着幼儿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济南市市中区文景第一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