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比例尺教学的“落脚点”
作者: 何宝红一节数学课如何上的高效扎实,则需明白这节课要教什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认识比例尺这节课仅凭直觉,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一内容从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各版本的教材编排也是放在了“比例”单元。然而,翻阅课标可发现,这一内容一直都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在2022版课标中,比例尺被安排在第三学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这一主题之下。想清楚这些问题后,那在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比例尺的本质是空间与几何的测量工具。在教学中需避免将其简化为“比例计算”的代数问题,如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而应突出其在图形的位置、方向、距离中的几何意义。简单来说,不能把比例尺这一课仅上成一节计算课。
2.比例尺的意义建构不能脱离于现实情境。比例尺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绘制、图纸绘制等。教学中应基于实际情境,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3.比例尺的学习需要必要的操作活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操作性任务,引导学生想一想、算一算、画一画,在图上和实际对比之间,感受图形的运动变化,体会比例尺在其中的作用。当然,需要控制好操作的难度,如先画线段,再画简单图形(如长方形),再结合实际补充方向等要素。
4.学生学习比例尺时会出现哪些难点?
对比例尺意义理解不到位。一是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比例尺都是前项为1的比,会把放大比例尺也写成“1:?”这样的形式。二是认为比例尺不只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也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之比。
计算易出错。当计算中数据较复杂时,学生容易盲目列式,对错误的结果也不加辨认。
对比例尺两种形式的理解没有融合。个人以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可以理解为比例尺的关系形式,它表示的是两个同类量的比;“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则既可以认为是关系形式,也可以认为是比值形式。这两种形式本质一致,但表现不一样,实际使用中也不一样。如一般计算时,既可以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如解比例;也可以根据比值列式计算。而学习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内容后,研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时,其实是把比例尺看作一个量,此时从比例尺的比值形式来理解比例尺则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