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杜学芳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搭建互动平台
想要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互动必不可少。教师得想办法搭建各种交流平台,让孩子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课堂上,组织讨论是常用的方法。比如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问问大家:“要是青蛙跳出井口,会发生什么新鲜事?”“这个故事藏着什么道理?”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想法越说越多。听着其他同学的观点,大家的思路也跟着打开了。课后的阅读分享会也是个好机会。孩子们挑自己喜欢的书,把有趣的内容和感受讲给小伙伴听。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大家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思辨能力就在这样轻松的互动中得到提升。
二、提供思维支架
小学生刚开始学阅读分析,思维还不够成熟,教师得给他们搭把手,帮着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思维支架”。问题链就是个实用的办法。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立军令状”,带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再追问“他怎么想出草船借箭的点子”,引导分析人物思路;最后抛出“要是计划失败,可能出了什么问题”,鼓励大家大胆假设。像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就能慢慢读懂故事背后的道理。除了提问,思维导图也是非常实用的方法。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画图,把故事内容、结构和人物关系都梳理出来,锻炼思辨能力。
三、鼓励批判质疑
想要让孩子学会思辨性阅读,关键得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堂上,教师得先营造轻松包容的氛围,让孩子别怕说错,敢于挑战书本和教师的观点。平时上课,要是孩子对课文内容、作者想法,甚至教师讲的知识点有疑问,一定要先表扬他们敢想敢问,再带着他们一起找答案。就像学《咏鹅》时,有孩子问“鹅掌不一定都是红的呀”,这时候教师可以陪着孩子查查资料,去动物园观察观察,用实际行动验证想法。除了答疑,教师还可以主动引导孩子“挑挑刺”。比如读童话故事,就问问孩子“这个情节真的合理吗”“主人公这么做对不对”。这样一来,孩子读书时就不会囫囵吞枣,而是边读边思考,慢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辨能力也能一点点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很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多交流;提供思维支架,帮孩子深入思考;鼓励大胆质疑,培养独立判断。这样一来,阅读就能变成锻炼语文能力的好方法,给孩子的成长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