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孩子们不再粗心
作者: 郑小艳学习知识如同雪地走路,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走稳,学习才能举一反三。
自教数学以来,我发现孩子们最常说的话是:“我是粗心,我没有看清楚,我会却没有作对”等等,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也因此而无奈过,苦恼过。其实很多孩子在学习和考试中,总是很简单的题做错丢分,但粗心绝对不是做错题的最根本原因。学习是一个闭环的过程,每一步或每一个阶段都为以后的学习留下伏笔,慢慢我开始观察和分析他们的错因。
粗心的背后直接暴露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够。
例如:450×30=这样的简单计算,孩子们一直会错,因为不熟练。同样对于经常做计算题的人来说,若限时完成100道计算和不经常做计算的人也完成同样的100道计算,很可能是常做计算的人会又快又准,而疏于计算的人很可能错误百出。
所以解决粗心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习,反复检测直到烂熟于心。 粗心其实隐藏着孩子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对基本定理掌握不牢固。
孩子们在考试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有把握的题,下来后和老师讨论才发现自己犯了低级错误,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都做对过,却在考试时错了。
粗心的背后是概念理解不准,定理理解不透。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见过几次同类型的题也作对了,但考试时题目若稍作改编,孩子们就会套用原有的思路和方法,用模糊的影响和经验去做题,这个错误的认知和经验就很自然成了思维的疏漏,最终呈现出低级的错误。
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自主的去梳理做题过程,总结规律并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欠缺,并及时的填补自己的思维漏洞,为下一次的准确反应起到了积极的强化作用,在班级里充当“小老师”。
粗心的背后更是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作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如果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就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我们要严格要求孩子们的做题质量,课堂上的训练要习惯性的限时,限量。
学生应该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每次考试前的复习中要不间断的重复错题训练。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并找到错因的根源,寻找同类型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粗心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我渴望孩子们能彻底改掉粗心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