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作者: 刘平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提问随意、缺乏针对性、难度把控不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效果。因此,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提问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
每一堂数学课都有其既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必须紧密围绕这些展开。在教授 “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可以提问:“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直接指向长方形的特征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性。又如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当遇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如何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是教学难点。此时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整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整数除法来计算呢?”这样的问题精准地针对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教学核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控制提问难度,适应学生认知水平
(1)契合学生知识基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教师提问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对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提问应简单直观、贴近生活。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问“1元可以换几个1角?去商店买5角钱的铅笔,用 1 元钱付款,应找回多少钱?”这类问题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出发,易于理解。而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在学习 “百分数应用题” 时,可提问 “一件商品打八折出售后价格为80元,原价是多少?这种打折销售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说说商家为什么要打折吗?”既巩固知识,又锻炼抽象思维和生活应用能力。
(2)设置梯度问题:将复杂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在 “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唤起旧知;接着问“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启发转化思路;再问 “怎样具体操作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引导实践探究;最后问“根据转化后的图形,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完成知识构建。通过这样的梯度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思考,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三、把握提问时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1)导入新课适时提问:在课程导入阶段,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车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或正方形呢?”这个有趣又贴近生活的问题,瞬间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圆的特性与车轮形状的关系,顺利导入新课。
(2)学生思维受阻提问: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思维陷入僵局时,教师及时提问可以起到引导思路、打破困境的作用。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学生尝试用列举法解题时,若数据较大感到繁琐,教师提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我们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者全是兔,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学生探索假设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四、丰富提问类型,培养学生多元思维
(1)开放式提问:提出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 “图形的拼组” 教学中,问“用4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学生可能拼出平行四边形、大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图形,在动手操作和思考过程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对比式提问:将相似或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区分。在学习“体积和容积”时,问“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4分米、3分米,这个水箱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为什么?”通过对比,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差异,避免知识混淆。
五、鼓励学生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在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学生练习相关题目时,教师鼓励:“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大家在做题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者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都可以提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更简便?”这表明学生在主动思考,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是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明确提问目标、控制难度、把握时机、丰富类型并鼓励学生提问,这些方法相互配合,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