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作者: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
为提升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规范水产养殖生产过程,减少水产养殖病害,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夏季水产养殖生产稳定,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现研究提出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苗种培育
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夏季鱼苗池需注意水体藻类生长过盛而引起的气泡病,及时调节水质,控制藻类丰度。鱼苗及时分池,防止生长规格差异过大,肉食性鱼类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分池前后做好抗应激、防缺氧和消毒工作。
2.水质调控
夏季持续高温,水体昼夜温差大,水生动物代谢旺盛,底层水体缺氧,底质环境恶化严重,水质变化快,需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适量加注新水,一般 7~10 d加水一次,保持水位在 1.5~2m ;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勤检测池塘水环境的 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换水、增氧等应对措施。注意监控养殖池水溶氧,勤开增氧机,谨防养殖鱼缺氧、浮头,增氧机的使用应当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高温期间注意水质调节,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加快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并会促进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循环,保持良好的水质。
3.饲养管理
恰当适合的饲料选用、科学合理的投喂技术,都是夏季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夏季昼长夜短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按照“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保持饲料新鲜,无杂质,未变质,提高饲料利用率。根据当地的天气、气温、养殖水体水质、养殖的鱼体大小等因素,做出合适的判断并及时对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进行适当调整。晴天多投喂饲料,阴天少投喂饲料,雷雨天气时不投喂饲料,上午、中午多投,傍晚尽量少投,晚上一般不投。夏季投喂饲料以 7~8 成饱为宜,每次投喂的时间以1~2h 吃完为宜。夏季持续高温,会出现水表层的温度较高但下层水温较低的情况,易导致水生养殖动物出现应激反应。可以通过增加遮阳设施、逐渐加深池塘水位、使用较低温水降温等措施减少水体温差,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避免养殖水生动物因高温出现应激反应。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
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生产,不可使用检测阳性的苗种。
2.水质调控
要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骤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质。对于开放式的池塘养殖方式,天气变化前4d,用饲料、有机碳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 24h 。天气变化前3d,对养殖水体进行适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 12h ,使用活化培养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促进水环境中有益微藻和微生物群落稳定生长,加强池塘机械增氧措施。天气变化前 1~2d ,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将构建更加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养殖池塘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加强极端天气前的预防管理,合理控制池塘水深,加固池堤和水电设施,疏通应急水渠,避免灾害天气造成池水漫灌、池堤决口、水电设施损坏等;配置一定的蓄水池,应对高温干旱天气时养殖池塘的用水需求。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
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体质量不稳定,有时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蟹养殖池塘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建议采用二级处理,设置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一级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和沉淀处理,2d后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 1~2d ,水体余氯去除后将表层水引人虾类养殖池塘。
4.饲养管理
要做好水草管理。对于淡水养殖的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定期维护池塘中栽种的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及时清理腐败水草,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生长状态,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虾蟹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池塘水质。水位保持 1m 以上,每 7~10 d使用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环境。
建议有条件的对虾养殖场进行分级养殖,将P3~P5 仔虾进行10d标粗,标粗结束前检测仔虾中常见病原并观察仔虾健康状况,选择无病原检出的健康仔虾转入暂养池进行3Od的暂养,暂养结束前检测暂养对虾中常见病原、并观察其健康状况,选择无病原检出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暂养对虾,进行 50~60 d的成虾养殖。分级养殖中,需对标粗池、暂养池和成虾养殖池进行严格物理隔离,防止病原在不同池塘间的潜在传播和扩散风险。养殖过程中使用商品化饵料,避免使用鲜活饵料;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投喂量。
(三)贝类
1.稚贝的中间培育
稚贝培育通常在池塘进行,因为稚贝期需要的饵料将逐渐加大,饵料供应充足的养殖场可以继续在室内培养;若饵料条件有限,建议直接移入中间培育池。中间培育池底部铺入塑料布,池塘两端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出水口要低于池底最低位),如果条件允许,池塘上面可以用塑料布扣成大棚,以保证水质相对稳定。当稚贝生长至特定规格后,根据不同贝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时将其转移到海区、滩涂或养殖池塘中开始养成期的生产。
2.浅海养殖贝类生产管理
一是降低养殖密度,调整养殖区域。主要是通过疏苗、提前售卖达标产品等措施适当降低贝类养殖密度,有条件的可将养殖贝类从近岸、浅水海域迁至离岸、深水海域,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夏季暴雨导致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海域盐度剧烈变化的不利影响。二是及时调整养殖水层。为保证扇贝、牡蛎等筏式养殖贝类的度夏安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下调养殖水层,筏式养殖网笼、梗绳上很容易附着杂藻、杂贝等生物,影响养殖笼内水体交换,降低筏架承受力,要及时清理、更换网笼、浮漂、梗绳等设施,去除附着生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yby20250701.pd原版全文
3.滩涂养殖贝类生产管理
一是选择适宜的播苗海区。一般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滩涂,滩面要平坦广阔、略有倾斜,大小潮水都能淹没和干露,虾池、潮沟等沙泥底质的地方均可作为养成场所,滩涂贝类养成场所的底质以沙泥质为主,沙的含量一般应在 60% 以上,应视不同的养殖种类而定。为确保种苗有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播苗之前应将虾池、蚶田、蛭堤和滩面翻松,以利于种苗潜入地表。如有洼地应整平,防止夏季落潮水温升高引起苗种死亡。此外,苗种播放前应清除玉螺、蛇鳗、海鲇和蟹类等敌害生物。二是做好滩涂底质改良,减少疫病发生。夏季播苗前,应通过翻耕、整平和压沙等物理改良手段,并配合底质微生态修复与调控技术,减少有害病原菌,提高滩涂的通透性,优化滩涂养殖环境,使滩涂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三是选择合适的播苗技术。滩涂贝播苗一般采用水播和干播两种技术,水播成活率比较高,缺点是因潮流或风等因素影响,使苗种不容易播撒均匀,一般选择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但应注意苗种在滩面上干露的时间不宜过长。播种技术的选择、播苗密度和数量的确定要考虑到水域中的饵料和滩涂的质地结构,以及其他贝类的资源量。同时,还应根据苗种大小和放养面积而定。一般情况下,水中饵料生物丰富,质地又疏松可适当多播苗,反之,则少播苗;大规格的苗种可多播,小规格的苗种可少播;低潮区播养密度可大一些,中高潮区则密度小一些。
4.池塘养殖贝类生产管理
一是做好气候灾害及其预防。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预报,科学分析气象灾害对池塘贝类养殖的影响,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开展池塘堤坝、进排水渠道、增氧机等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加盖池塘网盖或围栏设施;对于地势较低洼处的池塘养殖区,增挖进排水沟道,保持进排水畅通;对增氧、排水设备保养进行维护,配备应急供电机组,准备防灾物资;加强巡视,每天早晚巡视池塘,查看池塘状态,移除杂物。二是做好敌害生物灾害及其预防。每日监测池塘水体温度和盐度,并及时调整至养殖品种生长最适温度、盐度;监测池塘水质、水色、溶解氧,池水透明度以 30~40cm 为佳;进水口布设单层或多层 0.3~0.4mm 孔径过滤网,及时清理网上杂物,保持进排水路通畅。三是做好疫病灾害及其预防。放苗前应对旧池底质修复、改良,包括清淤、排干水后晒池、翻耕整埕等,减小底泥中硫化物的毒性;根据混养生物习性更改、调整池底地貌;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全池消毒杀菌。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要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每天池边检查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看到有鱼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即可能是鱼的健康有问题。要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地控制措施。药物选择要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二要合理用药预防。遇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d停食,并向水中泼洒抗应激、稳定水质的药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黄芪多糖粉、三黄散(水产用)等中成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每投喂 10~15d ,停1个月后再投喂。不得采用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等方式预防鱼病,破坏水质稳定,降低鱼体免疫力。
2.虾蟹类
(1)育苗期间措施。在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育苗用外源水过滤、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人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在早上、中午、夜晚时段,以及强降雨和低气压天气时开启增氧机,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商品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3.贝类
(1)稚贝中间培育期间措施。夏季是牡蛎疱疹病毒病、弧菌病和派琴虫病等贝类疫病的高发期,要密切关注池塘培育稚贝的病原携带情况、加强池塘生物安保管控措施,对病害相关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密集监测。例如,蚶类、牡蛎和扇贝的牡蛎疱疹病毒病发生的温度阈值分别为 12∘C 、15°C 和 20∘C ,派琴虫的暴发一般出现在盐度高于 25‰ 的海区。为了避免育苗车间成为疫病传播源,引入稚贝前,针对稚贝携带牡蛎疱疹病毒、鲍疱疹病毒、派琴虫和绝对致病性弧菌等病原与健康状况进行检疫。
(2)贝类养成期间措施。一是做好养殖系统疫病风险评估。各养殖业户根据养殖海区、滩涂或池塘的地理区位、建设条件、往年流行病学数据等,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所在养殖区域的潜在风险点,及其病原在养殖系统中引入、传播与滞留等过程中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采取消毒、加强管理等防控措施,提高养成率。二是加强水质监测。
根据当地水体理化性质特性,选择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水温、溶氧、 pH 值、氨氮和盐度)定期检测,记录在案。如果对水质有怀疑,每周采集 500ml 养殖用水, -20∘C 冷冻,备查。三是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注重养殖生产过程管理,做好养殖生产关键数据的记录、整理和保存,加强生产管理体系和配套建设,引入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贝类养成率和生产稳定性。
(二)精准防治
1.鱼类
草鱼、鲤、鲫、斑点叉尾、罗非鱼等绝大多数养殖鱼类在夏季更易发病,应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罗非鱼链球菌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yby202507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