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酸枣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作者: 刘丽 王永康 石美娟 赵爱玲 任海燕 薛晓芳 苏万龙 李毅 李登科

文章编号:2096-8108(2025)04-0094-04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ldJujube isaunique wildfruit treein China.Withtheincreasing economic benefitsofwildjujube kernels in recentyears,thewildjujube industryhasrising rapidly.Somecounties in Shanxi Provinceareactivelydeveloping itasanemerging industrytoboostfarmers’incomes in mountainousareas and supportruralrevitalization.However,challnges such as overexploitationof wildresources,lack of improvedcultivars,lowstandardization,andlimited value-added products have hinder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comprehensive analysisof 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wild jujubeindustry were provided and the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wild jujube;Shanxi;industry;development suggestion

酸枣(Zizyphus spinosusHu.)是我国特有的野生果树,为栽培枣原生种,至今已有 1 200~ 1400万年的栽培历史[]。酸枣是药食同源树种,其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尤其是酸枣仁中富含皂甙A、斯皮诺素等多种药效成分,具有安神、健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常用的镇静安眠中药[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失眠症、焦虑病目前已成为第一大慢性病群体。酸枣仁作为治疗失眠的核心成分,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多,同时野生资源的砍伐式采收,导致酸枣仁原料、相关中药材和保健品价格居高不下,发展酸枣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青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及发展意见,助力酸枣等“十大晋药”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酸枣产业正逐渐成为我省部分县市推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势头迅猛。但在酸枣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省酸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本文对我省酸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并提出了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酸枣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产业发展现状

1.1野生资源丰富多样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省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酸枣资源,是我国野生酸枣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据资料显示,我省野生酸枣总面积在20万 hm2 (300 万亩)以上[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南部的中条山、吕梁山,以及临汾、晋中盆地[3,尤其是吕梁山以西黄河沿岸地带的酸枣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4],生产的酸枣仁种仁饱满,品质优异。

近年来,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在我省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三大山区及黄河流域、汾河流域两大流域,开展野生酸枣优异资源调查,目前共收集保存200余份不同种质类型的酸枣资源。经调查,发现酸枣的果实形状主要有圆形、扁圆形、长圆形、圆锥形、卵圆形、倒卵圆形、圆柱形、扁柱形8种;果核形状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纺锤形、倒纺锤形,还有一资源果核两翼有突出;单果质量介于 0.93~14.57g ,可食率在 69.84%~ 97.09% ,核出仁率介于 3.28%~32.28% 等,可见我省的酸枣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1.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野生酸枣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关系逐步失衡,人工栽培酸枣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的大环境下,我省临县、柳林县、石楼县、灵石县、沁水县、运城市盐湖区、原平市、榆次区等地开始种植酸枣。

当地政府依托地理环境区域优势,以及丰富多样的酸枣资源,抓住国家和我省发展道地药材的形势和机遇,率先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发展酸枣产业,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实施主体,建设酸枣生产基地。临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从嫁接酸枣、审定品种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推进全县酸枣产业发展,在八堡乡、刘家会镇等地建设红枣改接酸枣生产基地 666.67hm2 (1万亩)。灵石县政府成立“灵石酸枣仁产业专家工作站”,登记“灵石酸枣仁”地理标志产品,助力公司建立了酸枣产业园,形成“企业 + 科研院所 + 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翠峰镇等地规模化建设酸枣种植基地[5]。晋城市沁水县政府助力公司在端氏镇必底村建立 666.67hm2 (1万亩)酸枣基地,并与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深化“县校合作”,开展酸枣提取物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合作[6]

1.3 加工利用基础单一

加工作为产业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个非常重要的产后环节。目前就酸枣相关产品的研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初加工为主,有酸枣果实、酸枣面、饮料类、酸枣仁、酸枣叶茶、酸枣核、核壳木炭活性炭等,产后利用单一,科技含量低,发展规模小,市场占比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xgs20250424.pd原版全文

酸枣果实、酸枣面主要以线上销售为主;饮料类有代表性的是唯思可达天然饮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唯思可达”牌酸枣果汁饮料;酸枣仁,大多为公司、合作社收购果实进行晾晒、脱肉和破核,将酸枣仁以基础药材出售,且规模小,市场混乱;酸枣叶茶,目前市场上品牌授权主要有振东五和药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枣仁葚合茶、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慧德贤农业有限公司的酸枣茶、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酸枣仁莲子茶、华康立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茯苓酸枣仁茶等[8]。酸枣核因与凤眼菩提相似,人们将其做成手串进行盘玩,是近年盛行的手串材料。

2 存在问题

2.1采青抢青现象严重,野生资源遭到破坏

目前,市场上的酸枣仁大多来源于野生资源,农户为了抢收及方便采摘,多数提前在酸枣白熟期采用砍伐、剪大枝等破坏性方式获取果实,种仁品质不能得到保障,种质资源亦遭到严重破坏,产量和面积逐年萎缩。同时,因农户砍伐时未注意到有的酸枣植株已感染枣疯病,使用工具重复利用导致近两年枣疯病传播比较严重,如万荣县黄甫乡孤峰山附近、夏县姚峰镇陈村附近的中条山上的野生酸枣资源基本均已染病,给种质资源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加上荒山荒坡的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等多种原因,造成野生酸枣资源大面积减少。另外,野生酸枣多生长于山坡、崖边等地势较危险的区域,丛林茂盛,农户采收稍有不慎便会被马蜂等昆虫袭击,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野生酸枣资源是酸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加强其保护和利用刻不容缓。

2.2种质资源混乱,缺少栽培良种

良种是酸枣产业发展的根本,更是推动酸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我省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酸枣良种仅有2个,‘晋酸1号[9]和‘晋酸2号',均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且还未大面积示范推广。生产上缺乏具有栽培利用价值的优异资源,主要还是以野生的或外省审定的品种为主,野生品系的品质和产量不能完全得以保障,还要对野生酸枣资源进行优良品种筛选以及品种驯化,外省品种适应性等农艺性状以待观察,各生产基地都在摸索式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省酸枣产业发展的步伐。而且各基地品种资源混杂,导致酸枣仁的质量控制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生产上缺乏自主培育的优良新品种,尤其是种仁饱满、药用成分高的药用酸枣品种。

2.3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监管不完善

酸枣的人工栽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但配套的栽培技术没有规程可依。基地生产大多参照红枣生产或根据经验进行摸索,在一些关键管理技术上,如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等方面不能准确把握。如花果管理上是否使用赤霉素,会不会影响酸枣仁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没有相关研究结果可参考。

野生酸枣的抚育管理亦比较混乱,人们简单的划分区域,将其归属名下,没有相关文件可依,在管理上也比较简单粗放,产量和品质不能得到保障。

产后方面,酸枣仁的生产质量和等级划分上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进入市场的绝大部分酸枣仁都没有严格的药用品质检测和安全指标控制,有效成分含量不清,或存在霉果、虫果和污染果,市场缺乏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

2.4产品附加值低,加工环节发展薄弱

目前,我省有关酸枣的产后加工主要集中在初加工方面,精深加工发展不足;产业化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式发展,精深加工的经营主体屈指可数,尤其是涉及研制酸枣仁中药饮片方面的企业。

3产业发展建议

如何有效推动我省酸枣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各地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重要课题之一。应紧紧围绕国家、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政策,遵循“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科技支撑、适度规模、典型示范”方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产业,用现代企业经营形式推进发展,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酸枣产业为自标,推动我省酸枣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全产业链深度发展,全力打造省酸枣新兴特色优势产业。

3.1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和利用

针对目前野生酸枣资源的现状,建议采取多方面的保护措施。

1)建议政府出台“酸枣野生资源保护条例”等相应政策,严厉打击“采青抢青”现象和“掠夺式”采收行为,减少人为破坏,切实做好道地药材野生酸枣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工作,为酸枣种质育种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推动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等多种举施,从源头上杜绝“采青抢青”的恶劣风气。

2)建立野生抚育基地。建议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主体作用,利用荒山荒坡原生的野生酸枣资源,实行品种改接换优,集成疏密、补植、栽培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建设野生酸枣抚育生产基地,推动野生酸枣基地提质增效。

3)推动枣疯病联防联控。针对中条山、吕梁山野生酸枣产区枣疯病的快速蔓延趋势,根据枣疯病发生和传播规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及时清除染病树体,切断传播途径。

3.2 加强科技支撑

我省酸枣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在良种选育、标准化栽培、产地加工等关键环节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我省酸枣产业标准化生产。

1)要开展野生酸枣种质资源普查,建立省级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为筛选发掘优质品种及基础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

2)要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合作,采用边筛选边区试措施,简化优良品种的选育流程,快速筛选培育本土优异酸枣品种。另外,加大实生播种、株系优选等常规育种力度,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诱变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加快选育一批适应性强、抗性突出、丰产优质的酸枣仁用新品种。

3)制定技术标准,规模化发展产业。围绕野生抚育、种植技术、良种繁育、采收、储藏、产品质量等级及产后加工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编制覆盖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技术规程,便于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xgs2025042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