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苹果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作者: 焦裕程 代华风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ppleisanimportant economicforestindustryinFeicheng City,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ecological civilizationonstruction,forestryeficiencyandincomeincrease,andruralrevitalization.Inrecentyears,Feicheng forestrydepartment has adjusted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ed planning,focusing on cultivating new forestry managemententities,consolidating the suppor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talents,and guiding modern orchard management,soas to promote the large-scale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apple industry.Based on the data accumulatedbytheearly Feicheng ForestryProtectionandDevelopmentCenterin-depth investigationof14 townsand streets withinthejurisdiction:apple plantingcultivars,scale,yield,etc.,combined withthe new situationandnewchallnges faced bythelocalappleindustry, the developmentoftheaple industryinthecitywas analyzed,and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thedevelopmentof th industry were propo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apple;industry;development;recommendation

肥城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总面积 1 277km2 ,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北部有牛山、陶山横穿其中,形成丘陵山区,南部形成以汶河为特征的汶阳平原。该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雨水充沛,常年气温 12~14C ,年均降水量 734mm ,无霜期223d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助力了当地林果业优良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肥城市积极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以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充分依靠各类新型林业主体发展特色林业,不断加快果品培优、品牌建设,当地林果品提档升级优势明显。本文以肥城苹果产业发展为代表,立足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分析了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并就推动相应果品发展提出了建议。

1肥城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 1 规模面积

截止2024年,肥城市苹果种植面积为483.87hm2 (7258亩),结果面积为 465.53hm2 (6983亩),产量 12 124t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08亿元,平均单位面积( 667m2 )产量1670.43kg ,同比增加了 70.02kg ,增幅约

4.38% ;与2014年的亩( (667m2 )产 1408.03kg 相比,增加了 262.4kg ,增幅约 18.64% ,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1.86%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品种的优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升,肥城苹果种植面积呈稳中有升的趋势,产量也在波动增长。2014年至今,肥城苹果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正增长态势。肥城苹果产量占泰安全市总产量的 38.67% ,居全市前列。

1. 2 种植品种

肥城市苹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主要种植红富士、鲁丽、金帅、嘎啦、维纳斯黄金等品种,所产果品以肉脆汁多、果个大、果形端正、酸甜适度而闻名。其中红富士、金帅、嘎拉种植面积分别为 353.73hm2 (5306亩)、 41.73hm2 (626亩)、29.2hm2 (438亩),3种优势苹果品种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肥城市苹果的 87.8% 、 90.4% 、89.3% 。肥城市苹果主要品牌有“潮泉牌”“泰山秀俊”等,这些特色、品牌产品保证了其在当地水果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

1.3 销售情况

前期深入14个镇街走访,对10家家庭农场、33家林果专业合作社、5家林业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目前肥城市苹果产销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73.2% 是典型的小农经营模式,即散户摘果后直接摆摊售卖,将优果运往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由中间商直接挨家挨户收购,新型产销模式普及率不够,规模化程度低;其余销售占比为:线上电商平台销售17.6% 、微信、社区团购销售 6.8% 、其他销售方式 2.4% 。可以看出,肥城市苹果销售仍以实体渠道为主,平台、社团等线上销售率低。

1.4 企业发展

肥城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提升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合作社+ 示范基地 + 农户”“林业龙头企业 + 示范基地 +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激活要素,拉长链条,形成多轮驱动的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领,社会投资等方式,初步构建起技术指导、种苗繁育、果品加工、收集贮藏、品牌推广的产业价值链。现有苹果产业链主企业1家、骨干企业4家,累计规范提升合作社76家,培育扶持家庭农场18家,建立数字化果园示范点7处。年均带动1.6万余名林农参与生产经营,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xgs20250425.pd原版全文

2 存在问题

2.1 生产效率不高

“大田小农”的状态下,当地果树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主要产区的经营者对专业理论不甚了解,对兴起的新型经营模式接触不深,仅凭粗放的种植经验管理果园,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现代化程度低。如湖屯镇张店村的大众农业专业合作社,2017年以来先后引进‘烟富8’‘烟富10’‘维纳斯黄金’‘富姬酷红肉’等高端优质苹果新品种,种植面积 67hm2 ,全园铺设水肥一体化微滴灌设备,品种新、设备新、模式新,发展潜力巨大。但因经营者对专业理论不甚了解,对兴起的新经营模式一知半解,仅凭粗放的种植经验管理果园,导致产出的果实品质不佳,经济效益逐年降低,最终难以维系发展。2)缺少系统配套、切合实际的果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生产机械化各环节不平衡,技术集成应用度较差,机械化和智能化率仅为 13.8% 。3)当地苹果生产当中面临较高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这对共性的林业技术推广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在培育、生产、生长投人过程中的效率较低。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果品质量的均一性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2.2产后加工转化不充分

1)苹果成熟后,大多数产后加工停留在浓缩苹果汁、苹果醋、苹果干装罐头及果酱为主的生产水平上,处于加工产业的中低端,与其他苹果果胶、苹果多糖、苹果多酚提取等精深产业加工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难以为市场提供销售对路、加工技术高的产品,苹果产后转化增值率不高。2)肥城市大部分苹果加工企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商超合作、订单生产、线上带货等新型产销模式普及面较低,真正带动农户整合产业链资源,建立联合产销机制的企业少之又少。一些加工企业如山东古树谷生物科技公司、桃园坤庆食品有限公司、桃园首康食品科技公司、仪阳金东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深加工经营主体均面临着生产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大,资金周转紧张、销路不畅,市场认可度低等问题,处于半停业甚至倒闭状态。

2.3 劳力老化、果树超龄问题凸显

现代果园管理、果树合作社都需要一些懂技术、懂管理、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现代林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才能为三农工作和“新林人”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肥城市苹果产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形式决定了果品质量非常依赖于种植户文化技术程度水平。但肥城市苹果种植户老龄化严重,年轻新鲜血液补充慢,人才缺口很大。目前60岁以上的年老果农正是苹果生产的劳作主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对苹果各类培育技术和生产多是通过经验进行的,不能有效改变生产技术低的事实,这是苹果产业工艺技术落后、规模发展不强的重要原因。另根据深入调查,生产成本过高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过程中人工费、种苗费、套袋费、化肥费、病虫害防治药剂费等生产成本每亩( 667m2 )约为4200元,每亩( 667m2 )收获 1840kg ,售价3.9元/kg,除去生产成本每亩( 667m2 )收益仅为2976元。微薄的收益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并逐年增多。综合这些方面的因素,从长期来看,随着生产一线技术结构不断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复合型人才、青年人才的缺乏将对苹果产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苹果树栽植品种老化,树龄普遍较大也制约了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树龄过大会产生树冠闭合的问题,从而导致树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差,郁闭度过高,造成大片果树结实率下降,果实营养物质储存少、风味不佳等问题出现。

2.4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较为落后

随着数字化果园的研究与应用逐步深入,肥城市级林业部门认识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先后出台《肥城市数字化果园建设指导方案》、《肥城市林业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并多次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宣讲。其中,部分新型经营主体认识到数字化果园的发展前景,但绝大多数种植规模较小的林果农仍认可老式劳作形式,依然依靠投入农药、化肥等农资带来产量和效益,并认为两种因素为正相关关系,果树生产自动化、果园管理现代化的模式是空谈,建立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投人就是浪费,基础设施建设仍以传统水、路、沟渠等为主,基于利用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物联网技术、手机终端技术、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载体及平台基础设施较少,在果园建设上缺少现代化的设施设备[1]。因此,农业数字化、智慧化应用虽正成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要素。但受制于没有形成较大种植规模、果农知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人才缺乏、管理能力差等因素,肥城市苹果种植业数字化建设进程十分缓慢,全市数字化苹果园数量为零。

3对策建议

3.1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果树种植力度,保证林果农种植积极性。改变过去注重“扩增量”“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将经济林发展的工作重心向提高苹果全产业链发展质量倾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奖补政策和考评办法,结合肥城经济林产业特点与新形势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放大苹果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档次,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品牌,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安排相应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苹果标准园建设、老龄果园改造、品牌宣传。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引导国有企业、民间资本拓宽经营领域,使其积极参与老劣果园改造、苹果示范园建设、产业链延伸,助推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一线林业生产的支持,开发符合林业生产特点的信贷产品,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经济林保险、林下经济保险覆盖面。

3.2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加强可持续经营,持续培优培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打造苹果产业“领头雁”,以点带面、利农富民,将传统“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发展为“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家庭农场 + 基地”“企业 + 基地 +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林农通过依法依规流转相应林地经营权,形成较具规模的苹果设施栽培基地,加快集约化建设进程,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的林业专业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小农生产转型步人林业现代化发展轨道。积极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和省林业龙头企业评定工作,择优扶强。支持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做强品牌、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联合发展,推动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2],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3.3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1)依托高等院校、基层林业站、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等,面向林农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通过完善培训、管理和服务机制,落实扶持政策,培养造就一批林业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让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林业经营管理人才大有可为。2)充分发挥肥城市“林业乡土专家”优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以技术好、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服务林业生产一线,解决最需要、最迫切、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3)建立协同培养机制,高等院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坚持理论、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县级林业部门要深人基层开展相应调研,了解基层单位对林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与期望,合理组织相应的学生实践实习,并由基层林业人员传帮带,促进学生提升一线工作能力,培养职业认同感。

3.4优化品种及低效林改造

严格品种引进政策。对引入的新品种及时登记,标明品种来源和原产地表现,经过大于3年的试验后,观察其产量、抗病性表现,形成可推广的具体结论后,确定是否大面积推广[3],解决苗木品种老、挂果迟、易病害的问题。对老苹果园改造要因地制宜的选择相应优良品种,通过选择优良种系全面更新换代,有计划的逐步淘汰替换老旧品种,发展三、四代优系苹果品种和其他新优品种。新苹果园应在不违背国家“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前提下,正确对待林地与耕地、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结合本地优势苹果结构和区域布局,选择适合本地的好的苹果新品种。

参考文献

[1]高群,李明丽,武装,等.山东省数字化果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果树,2022(7):105-108.

[2]李永红.浅谈吕梁市集体林地的合理经营模式[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8,41(2):69-70.

[3]刘光东.对延安苹果品种结构优化布局的思考[J].西北园艺(果树),2022(3):1-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xgs202504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