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文津
作者:卜键
老纪刚至京师,军机处就开列了一揽子的后续计划:“现出学差人员,遵旨俟差竣后同陆锡熊前赴盛京看书”,其他未去承德的应罚人员,也跟着要去盛京;漏写和抵换各书需要的底本,此前清查后已将目录交纪昀核阅,回京后应自行查对,分别赔写;至于纪昀奏请赔写完成后再赴热河,亲自抽改,“其应用书带、书面,应准其向武英殿交价领用”(《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二九五)。对纪昀此行的成绩不赞一词,但基本肯定了其工作思路。回京后的纪昀必会得到召见,君臣交谈的主题必关乎四库重校,此类场景通常是不记的。
当年夏天,乾隆帝于五月十九日起驾赴承德,二十五日驻跸避暑山庄。五天后,和珅等遵旨至文津阁,“将各书匣上所黏浮签,与纪昀交存董椿、佛保处抽改书籍,换刻匣面细档,逐一详加核对,俱各相符”,也说明查出问题“俱经记有清册,在京办理,俟十月内纪昀前来,一律妥行收拾排架,即可妥协”,弘历闻知应感到满意。驻跸期间,他自然还会调阅文津阁本,也没有发现新的错讹。此时纪昀应留京赔抄查出的缺漏书籍,不在随扈大臣的行列中。
十月十五日,留京军机大臣阿桂遵旨带领纪昀到文源阁,查看上年详校后的补缮情况。纪昀在三天后离京,二十二日抵达承德。武英殿库掌依常阿以及几名工匠,也携带一应材料随同赶来,次日就开工,改刻匣盖,修理匣口、面页、环带、夹板等项。这些事不用老纪操心,他需要做的是将补抄之书函归架,而翻检时又发现了问题,是当初陆费墀分架的潦草凑合——
缘陆费墀排架之时,凡系巨帙,俱挨次装匣,凡系零帙,则不论朝代,不论门类,俱以数种合为一匣,以省配搭之烦,遂致纷纷错乱。今于排架既定之后,逐种抽出,归还原次,须通盘合算,一一设法插补,方能与流号数目相符,臣现在将错乱之书,先行按次排定,然后比量尺寸,照原匣数目另自搭配。分函其间,或应抽衬,或应入衬,或应将书匣增减分寸,务期整齐顺序,不见拆补之痕。其不动原匣,但换匣面者,臣亦将应换字样一一标注,仍按架排顺。今依常阿带领武英殿官匠已到,现在开工。至诸书移出一部,须将前后匣摊补,插入一部,须将前后匣匀并,虽所换匣数较多,臣现将撤退各匣,细量分寸,一一记明,与现在分并各书逐加比较,或彼此互换,或高匣改低,俱可斟酌充用。偶有不能相合者,亦可作续入各书之空匣,不致弃捐一转移间。除改刻匣面以外,应添造者无几,庶不致虚麋旧料,多费新工。谨将办理情形据实奏闻。朱批:“竟通。不料竟能如此。”(《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三二一)
奏中也说到乾隆的《御制文二集》现已刊刻,应行添入四库;说未竣的“奉旨添写添纂之书,皆应将旧匣合并,插入空匣”;说“此次改正之后,与陆费墀所办架图目录多不相符”,拟将文津阁架图目录先行调整,“其抽改之页,臣带回京中,以便照改三阁架图目录”。所有建议都让皇上满意,批曰:“好!知道了。”
好久没接到这样的朱批了,纪昀大为振奋,诸事更加用心。需重刻匣面的共358函,依常阿带领工匠一一镌刻装潢,老纪也会常来看看,办理甚速。而接到武英殿提调吴裕德来函,悉知添办补录的书较多,预留空函不够,老纪建议:“择次等之书量撤数部,为插入空匣之地,则全书去取益精,亦可省多行拆动,似乎两得。”(《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三二四 )此时文渊阁本的增删订补也在办理中,同样面临留空书匣的数量不足,弘历较为慎重,认为应该先制订一个章程,传谕让纪昀带领匠役人等回京。这次赴热河,老纪只待了一个月多一点,天气尚未太冷,以至于其在忆写时竟说成秋天。
雍正帝建立密折奏事制度,核心在于一个“密”字,让臣子放心言事,包括揭发别人之举。而乾隆常有出奇料理,譬如老纪奏报陆费墀主持四库分架留下的麻烦,即予斥责:“四阁陈设全书,一切装函排架事宜,俱系陆费墀一手承办。今经纪昀查出,纷纭错乱之帙甚多,则陆费墀前此办理乖谬,已可概见。”命将纪昀原折抄寄浙江巡抚琅玕,要他拿给费陆墀看,令其当面答复。琅玕很快奏报遵旨询问陆费墀的情况:“据称‘办理错谬,无可置喙。所有查出应行换匣换面改装改刻之处,情愿措银一万两,自行咨交内务府以充办书经费’”(《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一六)。要说陆费墀确属办理不妥,而老纪也有嫌不厚道。返回京师后,有关办理四库书匣的章程已出台,得旨:“所有文源、文津两阁书籍,着交纪昀照此办理。”哈,老纪又得到了皇上的倚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夏天,纪昀再到承德办理文津阁本遗留事宜。他是作为随扈大员,还是单独赶来办书?不得而知。据其所作《御制至避暑山庄即事得句恭跋》,像是一副文学侍从的样子;而再读老纪的另一处文字,又觉他还是为文津阁本来的。《滦阳消夏录》卷首:
乾隆乙酉夏,以编排秘笈于役滦阳,时校理已久,特督视官吏题签庋架而已。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制。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聊付钞胥存之,命曰《滦阳消夏录》云尔。(《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由于不在随扈大臣的序列中,老纪会参加个别的典仪宴饮,更多的时间可自行安排,过得较为轻松。闲不住的他便写起随笔小说来,谈鬼话狐,忆旧怀人,积聚日多,竟成为一部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