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

作者: 喻添旧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0

AI碎片与文学灵感之城——卢布林

AI的时代突然到来,对于旅行者来说,AI就像一个把世界握在手里的魔法师,可以帮助旅行者畅行世界,走进一个新领域。

年前去波兰旅行,参观Perla啤酒厂时,AI软件一直在帮我把波兰语翻译成汉语,既不耽误参观也不耽误喝酒。我对AI提问:“我是一个旅行者,帮我形容一下遇到让人词穷的美景时的心情。”AI结合对词穷风景的理解,以及对我摄影师身份专业性的考量,深度思考之后给出了答案(节选一小段):“当震撼超出视网膜的宽容度,连眨眼都成了奢侈的浪费。睫毛成了测量星轨的标尺,每一次颤动都在丈量天地与自我之间那道透明的叹息。或许最美的画面注定属于普鲁斯特时刻,快门声会惊碎琉璃般的晨光,而永恒的寂静里,宇宙在我耳边落下轻盈的叹息。”

从华沙到卢布林,一路的美景我虽然不能像AI那样夸张修辞,但也找到了灵感,想到了不以“小瑞士”的套路来描述眼前风景的词句:“呼啸而过的风在铁轨上擦出波浪,回击给高大孤零的桦树和找不到自我的成片黑森林。”

农田在冬日里依然青绿,好像在呼应红色屋顶的房子,房子在飘飘而下的雪花里换上新衣,乌云要多低有多低,低到群起的椋鸟飞越它们都轻而易举。

在波兰那些天,每日对抗着倒换得并不成功的时差,下午四点困意仍至,凌晨四点还会醒来,这或许与波兰早早日落有关。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1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2

每天下午三点才过,卢布林就像出生于波兰的大作家艾巴·辛格描述的那样:“黄昏降临,城外还有点亮光,但城里狭窄的街道上和高楼之间都已暗下来了。商铺里点起了油灯和蜡烛。烟囱在冒烟,家庭主妇忙着准备晚餐。卢布林以外的世界一片混乱。”

卢布林是波兰东部的一座现代城市,但来到这里的人并不关心崭新的汽车站,谁都会一头扎进老城和城堡里,那些地方是卢布林被称为“灵感之城”的原因。

辛格及其作品与卢布林有很深的联系,小说集《短暂的礼拜五》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卢布林周边的小镇。

卢布林在中世纪开始之后才被历史记载,最初的规模和区域重要性发展在中世纪结束前完成。老城里的圆塔城堡和彩色房子加深了人们传播都市怪谈和鬼神故事的热情,比如街角的“苦难之石”,据说如果触碰到,重则死于非命,轻则住酒店没有一次性拖鞋穿。抱歉,我在文章里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卢布林的酒店大多不提供一次性拖鞋。

卢布林市徽是个爬葡萄藤的公山羊,我听说的关于它的怪志故事如下:鞑靼人侵犯波兰之时,几个逃难的卢布林孩子遇到一头公山羊,这头羊喂养孩子,还给他们金币,最后孩子们重返卢布林建城,凭借喝“公羊奶”实现了王子复仇记——灵感之城的故事还真是充满灵异色彩。

在卢布林老城里,这只山羊以各种化身存在于街道角落,有的拄着一柄长剑,有的捧着一本旧书,有的手持一部电话机……老城所剩不多的城墙遗址上有两道大门,一道名为克拉科夫门,出城便通往克拉科夫方向;另一道是更著名的格罗兹卡门,门上房屋的正中间窗子上挂着一幅犹太灯台的帘子,说明这里曾是犹太聚居区。

从格罗兹卡门进入老城,走在凸起明显的方青石上,迎面而来的是正在头顶踩钢丝的卢布林的魔术师雅沙·马祖尔以及他的猴子约克坦。雅沙是辛格在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里创造的人物,在书里,雅沙可以倒立行走,吞食火焰,像猴子一样翻跟头,更别说踩钢丝了。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3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4

波兰小镇的味觉奇旅

作为旅游城市,卢布林周边有不少必达景点,包括同属卢布林省的小城——世界遗产地扎莫希奇。旧时贵族军官JanZamoyski请来意大利建筑师将扎莫希奇建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军事要塞。那时正值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市政厅旁的ArmenianHouses被安上了一座接着一座的半圆拱门。但或许因为“命运”,要塞之城扎莫希奇历史上一次次被攻陷,城墙翻新了一遍又一遍,老城广场和市政厅周边的建筑和教堂延续建成至18世纪,巴洛克风格大行其道。

GrzegorzLapinski是扎莫希奇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小镇文化之旅的NPC,他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穿着红袍和皮靴,挎着腰刀巡街,正聊着,他的皮囊袋里响起冲锋的号角,是他老妈来电问他何时回家吃午饭。

但Lapinski没有回家,他选择在一家开设在广场地下的餐厅吃午饭。在中东欧的许多老城老镇,都有这种顺着旋转楼梯或石板台阶走进地下的“地窖餐厅”,餐厅里没有任何自然光亮,过去全靠蜡烛照明。走过一边是吧台一边是方桌的狭窄弧形走廊,就可以进入同样不怎么宽敞但安置着长桌的内室。Lapinski的午餐是传统波兰式烤鱼,我照样也点了一份,一条完整的湖鱼开膛破肚,又被裹进薄面皮里一起烤熟,外皮已脆,鱼还嫩着呢。Lapinski把脆皮掀开,柠檬汁挤在鱼肉上,就着番茄块、黄瓜丁和洋葱丝吃。

如果愿意尝试些不一样的,在波兰能吃得很不错。克拉科夫老城的拐角处,Starka餐馆的猪肘子让许多人慕名而来,一只猪肘半公斤,那可不算大。盘子里以土豆泥和酸菜打底,用于对付油脂,烤至金黄偏红的整个肘子“端坐”在盘子中央,顶上插一枝高高的迷迭香。餐厅本身是一座真正的老建筑,木梁和墙壁粉刷成猪肝色,挂着复古的招贴画,切肘子的脆皮时,木头桌子会随着动作晃来晃去。

波兰还有不少特别的美食,牛肚汤用玻璃罐子盛上桌,配果味儿伏特加,很有“波兰大食堂”的感觉;传统血肠在很多餐厅被改良,做成一块肉饼形状,底下垫上烤面包和苹果片,又配上酸黄瓜和芥末酱,酸甜苦辣都在一盘里。

波兰人吃饭很有仪式感,先点前菜沙拉,喝红菜头汤,或者一种加了香肠、鸡蛋、蘑菇的克拉科夫式烩汤,主菜就是上面说的那几样肉食。波兰的传统美食饺子是万能的,有的时候作前菜,有的时候作主食,馅料各种各样,鲜蘑菇、咸奶酪、甜草莓,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爱打电话给儿子询问午餐归家时间的“波兰妈妈”们,在做饭这件事上总是自觉不够完美,如果你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光,她会觉得你没吃饱,如果你剩下了,她又觉得可能食物不好吃。于是卢布林老城的烟囱一直在冒烟,家庭主妇忙忙碌碌地不停准备餐食,她们也像魔法师一样,将常见的食材变成只有在波兰才吃得到的美味。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5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6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7
古老波兰:魔法一直都在8

波兰的旧日魔法一直都在

辛格在《短暂的礼拜五》里讲了裁缝施姆·莱贝利和妻子施约舍的故事。他们住在卢布林附近的莱普希茨村,重要节日来临的时候,夫妻俩会把蛋糕和点心放进热烤箱里。冬天的时候用鸡脖子做布丁,塞了面团和精油脂;夏天的时候,施约舍用米面做布丁,抹上鸡油,撒上糖或肉桂。主菜是土豆和荞麦,或者珍珠大麦加豆子,里面总不忘放块筒骨。晚饭后,还会有宵夜,施姆·莱贝利的宵夜是馅饼、鸡胗、饼干、一颗炖李子或一大块炖肉……旧时农村的食物与现在不同,因此莱贝利家的菜我在波兰一样都没吃到。

但好在波兰旧日的农村生活场景在城市近郊的卢布林露天村博物馆里还找得到原汁原味的风貌。这个村落复原了波兰人的传统乡村生活和文化遗存,重建了以木质结构为主的谷仓、教堂、风车,房屋顶上覆盖着茅草,绣花桌布、高背木椅、陶罐和水桶凝固了时间。

虽然住在这里的只有鸡、鹅、牛,但走进村落,你仿佛能看到施姆·莱贝利和施约舍的生活情景:用引火柴和干树枝烧热烤炉,然后麻利地摆弄锅铲、拨火棍、长柄勺和鹅毛掸子。锅欢快了,冒着泡,偶尔溅出一滴汤来,热烫的锡锅会嘶嘶地响。雪和霜盖着窗户,天色昏暗如夜。

回到城里,雅沙塑像静静地站在卢布林老城建筑之间的钢索上,在冬夜里等待灯光起灭,更显出一种诱人的神秘。而当夏天到来时,马戏杂耍嘉年华就会在卢布林如期举行,神奇的氛围每天都环绕着这座城。AI的时代,波兰的旧日魔法也一直都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