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局,Young 得有一套
作者: 见星 罗拉 莫江南 妙妙 猫饭团PART 1 养生诉求精细化、日常化
眼干、脱发、腰痛、肥胖、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每个微小的身体求救信号,都值得被认真回应。
养生观察:从“脆皮大学生”到“养生新人类”
如今的大学校园,总有一些离谱又辛酸的同学,他们换裤子肌肉拉伤、吃刀削面吃到心率飙升、上厕所起猛了导致骨折……五花八门的受伤原因背后,身体基础差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此,“养生”的概念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理解和接纳。我们与三名00 后的“脆皮大学生”深入聊了聊,发现年轻人正在按照自己的需求,有意识地调整生活节奏,朝健康与可持续的未来靠近。


佳佳:把精力分配给更有意义的事情
养生痛点
身心脆皮
名词释义:“脆皮”原是游戏术语,指一些血量极低、不堪一击的弱角色,后成为某些身体脆弱、容易受伤生病的大学生的代名词,“身心脆皮”也是大学生在表述身体、心理亚健康时的自嘲。
佳佳是标准的“养生女大”,她赋予“吃”很强的功效感:用低功率小电锅自制补血五红汤、放弃辣条、把黑芝麻丸当作养头发的小零食……如此重视吃,源于她养生的核心理念是“规律”。规律被她拆解成了许多细小的日常指标,比如每天要喝够1500ml 水、摄入水果不少于300g、至少晒15 分钟太阳、久坐超过一个小时就得站起来动10 分钟……
“这些好的生活习惯,与其说我是‘乐于执行’,不如说是强行逼自己选择对身体和精神有益的方式。”佳佳解释道。不计后果地消耗身体去玩乐,固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佳佳更愿意积攒精力,养好身体,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她说:“生活中‘自我损耗’的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有限,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都会磨损心理能量和意志力,最后导致身心俱疲。”佳佳在保持规律生活的同时,学会了在精力分配中养好身体,并获得轻松自在的心态。
小田:学习落下的体质差,用运动提升
作为山河四省巨大升学压力下的苦孩子之一,小田高中过的是“军事化”备考生活。早上六点睁开眼就开始学习,到晚上十点才能结束,回忆起那段生活,小田最大的感觉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每天累到不想说话,机械性进食,连个人卫生都顾不上搞,仿佛时间只要没有用在学习上,就有深深的罪恶感。
小田这种“不想和人说话”的疲惫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大学。大学新生积极活泼,相比之下,整天魂不守舍的小田仿佛身心都是病态的,她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个让自己每天愿意出门的事情”,恰巧,羽毛球社团向她抛来了招新的橄榄枝。
她开始刻意地调节生活圈子,强迫自己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接触和交流,有段时间甚至进入了另一个极端,觉得待在宿舍就是浪费时间,一有机会就往球场跑。在一次次挥洒汗水中,她把积郁在心中的烦闷尽数释放,也交到了一群洒脱的朋友。
一段时间后,小田不仅性格开朗了,食欲也提升了,大二的体测中,她惊讶地发现自己跑八百米不累了,还跑进了三分四十多秒的优秀标准。运动让她的生活动力满满,附带着学业任务也总能积极完成,甚至之前常年低头学习导致的颈椎、腰椎不适都有所缓解。
回看这一路,有挣扎,也有自救,还有对健康生活的思考,她总结道:“当超过了个人压力的阈值时,我们就可能变得对生活木然,想方法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是走进健康的重要一课。”
海阳:战胜超重,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医学生海阳在大三开学时,突破了200 斤的体重大关。本来他并不在意,直到有天夜里睡觉时突然惊醒,喘不上气,他开始慌张了。像连锁反应一样,超重带来的不适接踵而来,他陆续出现了内分泌失调、暴躁易怒、胸口隐隐灼烧等情况。超重的身体让他在学业上也力不从心,在某次重要的资格考试前,他因体质差发烧,无法前往考场,长久的刻苦准备全部白搭。海阳懊恼之余,决定调整生活状态,发誓要以健康的身体状态生活。
身为医学生,海阳深知200 斤的大体重贸然运动,会给器官和关节造成巨大的伤害,他分析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状况,制定出了一套“养生减重计划”。“互联网上某些比较极端的断食减肥法,可以迅速降低体重,但医学生的实习任务很重,对体力也有要求,血糖不平稳,人在手术室晕倒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对我来说,‘不戒碳水、少吃多餐’才是最佳选择。”海阳总结道。
“养生减重”的方式无疑会让战线拉长,海阳以每八斤为一个阶段指标,执行半年后,体重降到了172 斤,预计2025 年中旬能达到目标体重156 斤。他说:“减重结束我还会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一旦决定追求健康,那就是一辈子的事。”
在当下有关青年健康和体质的讨论中,我们不能看到“脆皮”就一味调笑,而忽视他们为了脱离“脆皮”做的努力和转变。青年对养生的尝试和碰撞,让越来越多人开始在主观上重视健康,抛弃放纵和懒散的日常习惯,补齐健康短板,预防健康风险,不仅要身体不“脆皮”,还要以一个更“硬核”的心脏,去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思路打开,多方观照身体细微需求
在社会压力下,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开始流行泛养生。他们认真体察自己的生活,深入剖析造成自己亚健康的根本原因,然后充分发挥创意,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养生思路和方法来改善亚健康。养生,不只有“补点什么”,更可以有“扔掉什么”;养生也不再是“生大病”后的幡然醒悟,而是日常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不适,如失眠、腰痛、腱鞘炎、眼干、脱发、便秘……都得到重视和回应,这不是“娇气”,而是更爱自己的表现。
养生痛点
泛亚健康
名词释义:泛亚健康被年轻人戏称为“哪儿都不对劲”,由此衍生出对应的“泛养生”——不局限于传统常见的养生方法,例如通过口服、敷贴、使用保健类产品调理身体,而是涵盖现代生活中对健康和幸福的全面追求,包括对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的多方位观照。
罗纱:数字排毒,干眼症自救大法
“医生,我现在做着治疗,眼睛也还是会时不时不舒服。”坐在眼科诊室里,罗纱苦恼地对医生说。“你最近又密集加班了吧?我看你这情况,电脑、手机是一点也没少用。”医生一边看罗纱的眼部片子,一边肯定地说。罗纱苦笑称是。
给罗纱造成困扰的,是一种并不致命,但却给日常生活带来持续痛苦和不便的眼部疾病——干眼症。罗纱最初感觉到眼睛不适,是在某一个工作日的傍晚,当时眼底突然一阵刺痛,像针扎了几下,痛感过去,视线变得一片模糊。她撑着模糊的眼睛发完邮件,睡了一觉,眼睛并没有好起来,反而像进了沙子,有明显的异物感。
罗纱的眼睛慢慢开始干涩、生理性流泪、视物模糊、眼角分泌物也明显增多,有时眼镜片上会有一些白色的小斑点,像戴着眼镜痛哭过留下的泪渍。经过一系列检查,罗纱被确诊为干眼症,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了两周一次的临床治疗,并且每天滴人工泪液和促进眼睛自身分泌泪液的滴眼液。
干眼症也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因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能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眼科医生告诉罗纱,干眼症原本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眼科疾病,但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迅猛发展,以及996 工作制成为常态,年轻人也成了干眼症的高发人群。
据2023 年发布的《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干眼患者约有3.6 亿人。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人,干眼症发病率高达93%,而像罗纱这样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经分不清,每天被电脑、手机、iPad 等数字产品包围的年轻都市白领,很难躲过干眼症来袭。

回想最初做眼部治疗的经历,罗纱说,“我的确有很严重的信息焦虑。在治疗室进行眼睛热敷、睑板腺按摩、熏蒸、冷敷时,我一个小时没看手机,真的感觉度日如年。但一个小时不看手机或是晚一会回信息会影响什么大事吗?并不会。”
在健康专家的解读中,眼睛疲劳和信息焦虑,是当代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数字过载后遗症”。比如罗纱作为一名地产策划,要永远保持“5G 冲浪”的速度,下班后也随时留意热点、想选题,工作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中。仅剩的睡前时间,她还要争分夺秒地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转悠,因为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然而,这样的生活,会让她越来越疲惫,也越来越焦虑。
治疗干眼症快一年却总是反反复复之后,罗纱终于下定决心“数字排毒”。她计划好每天用手机工作的时段,然后强迫自己适应不带手机去逛公园,也卸载了一些功能重复的APP,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断舍离,要朋友不要朋友圈,主动管理“热搜”,一点点摆脱对数字产品的无意识依赖。
数字排毒三个月后,罗纱的眼部不适有了很大改善。“从前提到养生,我第一反应是补点啥;认真保养眼睛之后,我开始觉得,养生不一定得‘补’,扔点啥,给身体和心灵减轻负担,也是一种养生思路。”她说。
猫猫:睡眠,竟是改善脱发的养生术
如今,像罗纱这样通过泛养生来改善、呵护自己身心健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认真体察造成亚健康的根本原因,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养生观念和方法,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状态和实际需求,探索出各种“不像养生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