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璐:打造非遗与时尚的跨界之旅
作者: 熊杉人物介绍
尹璐:时尚媒体人,品牌咨询顾问,非遗跨界策展人。著有《谢谢你陪我走世界》一书,参与策划BRTV 北京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北京·当中轴线遇上珠宝》栏目,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平台“央视网”策划“非遗时尚创物季”,并收到意大利罗马大区邀请,前往菲乌米奇诺举办项目独立展览。
时间回溯到2019 年,当时就职于时尚媒体行业的尹璐通过长达近一年的筹备,完成了被她视为职业履历中高光时刻的一个重磅策划,用她的话说:错过了薄荷味的春天和橘子味的夏天都是值得的,因为拥有了一个满是稻香味的秋天。
稻香味秋天的起源,要从“非遗”这个主题讲起。
之前,她在筹备一场人物拍摄时结识了中国传统手工艺领域中声名远扬的珐琅非遗传承人熊松涛老师,原以为那只是一场日常的、司空见惯的拍摄和采访,不承想那次采访,让尹璐萌生出非遗与时尚共同绽放的预想。在欣赏过熊氏珐琅的作品后,精湛、创新、传承这三个词就像是长跑时停不下的脚步,有韵律地在尹璐脑海中交替呈现,她难以想象,在这个被时间卷着走的时代,为什么还会有人执念于精湛;她想知道,被传颂的“择一事、做一生”的非遗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历练才能坚持。她被自己的好奇戳了一下,决定用多年来在时尚媒体的敏锐去碰撞传统非遗,这个喜欢烟花的女人相信,当时尚遇上非遗,必有绚丽盛放。
敏锐与敏感,将非遗创新的窗纸捅破
“敏锐”是贴在尹璐身上的一个标签,时尚媒体编辑做了十几年,策划出的一个个紧随时代、引领时尚的选题足以证明这一点。但在尹璐看来,自己的敏锐里更多的是“敏感”,她把敏感内化在自己的成长中,不轻易示人,因此外人眼中北京女子该有的气质她都有:热情开朗做事干脆、大大咧咧性格直爽。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光里,敏感变成了她的底色,带给她很多的思考和想象,再加上她骨子里的那份利弊难辨的执拗,在确定一个目标后,她会拼力去实现。
尹璐采访熊松涛老师是在2017 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八年,但她仍然记得当时内心的雀跃。“在拍摄现场,我小心地捧着熊老师的作品欣赏,件件是佳作,一件不苟且,一件不草率!然后我特别自然地就把心里话说出口,大概意思好像是‘有的人活的是造型,有的人活的是人设,熊老师活的是本事’。那天我被在场的所有人夸情商高,我不想辩驳,但我自己知道,这句话没有一点恭维的意味,真的是对熊老师的敬佩,是我心之所向的感慨。”
在发现自己对非遗艺术产生兴趣时,尹璐意识到一个问题——在非遗文化的大领域里,创新的窗纸不被捅破,再精湛的工艺、再悠久的历史都难以实现濯古来新的愿景。于是,如何把创造力融入到传统非遗的产品里、把奇思妙想纳入到非遗领域的轨道上来,成了她思考的一个问题。
尹璐说:“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撬动了我的活跃思维,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珠宝和非遗实现一次碰撞,究竟会不会绽放出炫目的烟花?”
2019,非遗漂洋过海到欧洲
经过一个冗长的酝酿筹备期,2018 年秋天,尹璐策划的第一次非遗跨界之旅启程了。
在了解多种非遗工艺的精髓后,她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突破口,在珠宝首饰中运用匠人的手艺,漆艺、绒花、刺绣、花丝镶嵌、掐丝珐琅……她在走访非遗大师的同时,也把这些工艺传递给身边的设计师朋友。对于专注于某一领域的设计师来讲,跨界是一种突破,同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尹璐的面前有两面墙,一面是非遗大师的合作意愿,另一面则是设计师的跨界创新能力。






“我觉得天下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不是很难得到,你会发现失去也很容易。如果积累得不够,你绽放得也不会很漂亮。非遗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传承人,是因为他们不走捷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积累,厚积薄发了几百次,才能建立稳固的护城河。前期我们走访一位玉雕大师时,他说这辈子他靠八个字做成了一番事业——‘做好小事,想点大事’。这真是神奇的八个字,后来我用它们说服了八位国内优秀的珠宝设计师参与我策划的‘新造物·新传承’项目。”
尹璐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让八位珠宝设计师和四位非遗大师合作创作出八件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的作品。她和每一位设计师一样,都是带着探索和好奇,凭借直觉出发,路途究竟是平坦还是布满荆棘,谁也不知道。尹璐以多种方式多角度拍摄了时长近200 小时的素材,辗转了五座城市,完整记录了每一件跨界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非遗大师和设计师赋予作品的感情。有一件作品让尹璐很感动,它的创作者是一位当年刚好30 岁的设计师,他曾为妈妈创作过钻石版的小公主作品,这一次他选择了和珐琅工艺结合,在熊松涛老师的帮助下,他又送给妈妈一枚珐琅版小公主胸针。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作品,是一个年轻的女孩结合雕漆工艺为自己创作的嫁妆盒。她将一枚自己设计的Art Deco 风格的胸针和雕漆工艺中最常用的地纹纹路结合,用非常东方的红色和黄金色,在珠宝和漆艺两个领域中找到了审美的绝妙平衡。
2019 年10 月,尹璐第一次将这些作品带到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双年展上,让她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张张欧洲脸竟然对这些来自东方的作品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创作的本质,其实不是创意,而是沟通。”这是尹璐在为陌生观展者讲述完作品的创作过程后的切身感受。一个个赞许的眼神、一声声惊叹的“wow”,印证着她2019 年实现的非遗出海是成功的。
打破边界的“非遗时尚创物季”
有了2019 年的经验打底,尹璐再出发便有了十足的底气和把握。2021 年,在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时期,各方媒体都争相报道这条7.8 公里长的历史之路的故事。尹璐参与到BRTV 北京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北京·当中轴线遇上珠宝》的栏目里,这一次,她召集来了五位国内名气响当当的设计师,让他们分别选择中轴线上的一处古迹为创作灵感,各制作出一件聚集时尚、文化的高级消费品。


“这的确是一次很感动的创作过程,五位创作者选择了永定门、景山、万宁桥、钟鼓楼以及俯瞰中轴线建筑群屋脊作为创作灵感。有一位来自杭州的年轻设计师以景山上的五座亭顶为基础,打造出了五枚戒指;另一位来自长沙的创作者被600 年历史的万宁桥打动,创作出一顶奢华的皇冠……他们打破边界的思维让我看到了非遗的更多可变性,非遗绝不只是工艺,更是文化和创意的容器!”尹璐说。
至此,尹璐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她觉得有太多的非遗工艺都值得被重塑。这种“重塑”,本质上是向内窥视,真正找到工艺厚积薄发的根在哪里、年轻人的“心”在哪里,从生活意义的同频共振出发,去融入这个时代的语境与路径,形成非遗的新面貌和当代意义。
“重习传统,提炼精神,代入当下,创造新生”是新商业品牌的数字回流路径,在尹璐看来,这也是非遗文化回潮的路径,从传统精神中来,向当代生活中去,以传统赋能当下,以当下呼应传统。
2024 年初,她辗转找到央视传媒开启了她全新的项目“非遗时尚创物季”。
这一次,她是真正的破局者,她要实现一次非遗与艺术的大跨界。这个项目就是展现充满获得的生活印象,不给艺术从业者任何创作主题上的限制,面对大家脑洞大开后提出的创作需求,尹璐找来了凤翔泥塑、陕西皮影、西安鼓乐、延川剪纸、耀州瓷、秦腔、蜀绣、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跟着拍摄团队奔波数千公里,被凤翔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感动,被延川剪纸的真挚表达动容……

在收到来自意大利罗马大区菲乌米奇诺市的邀请后,她回头看这些年的过往,八年时间,先后两次把东方非遗带到遥远的欧洲,合作了二十余位非遗大师和艺术创作者,三次以多媒体形式将非遗的故事传播在媒体上。有人说,她是非遗与时尚跨界的开创者,她极力否认,她说:“这些年我一直被匠人匠心的故事感动,这是世界上最打动人的故事,这些真挚的故事值得被很多很多人看到!”
在意大利罗马展上,看着一件件时髦又古朴的艺术品,看着欧洲观众惊叹、惊艳的表情,尹璐体味到了那一份意境与诗意正是当代生活一张一弛的需要,她说人不是靠命令行动的,而是靠梦想,她的梦想在那一刻实现了。
她在心里给自己讲起了一个故事:有三个泥瓦工正在建造一座教堂,有个行人走到他们跟前问:“师傅您在干什么?”第一位泥瓦工回答:“我正在砌墙。”第二位泥瓦工回答:“我正在为建造一所教堂砌墙。”第三位泥瓦工回答:“我正在为世界和平建造一所教堂。”从表面上看,三位泥瓦工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砌墙,可他们的意识却各不相同。
或许,当尹璐决定要为非遗创新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她在心里便问过自己:你想成为哪位泥瓦工?尹璐喜欢烟花,她说那绚烂的瞬间总可以直抵她内心柔软的地方。烟花绽放在空中,就像梦幻般的画卷,璀璨夺目,这种夺目像极了这些年她在非遗文化中找寻到的生机和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