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合资买房:单身女性的家庭新提案

作者: 莫啼

闺蜜合资买房:单身女性的家庭新提案0
标题

青年生存词条No.6 :闺蜜合资买房

词条释义:闺蜜合资买房是指现代女性特别是单身女性之间通过合资购房,共同承担房贷和日常生活责任的生活方式。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不仅缓解了女性的居住压力、经济压力,还重新定义了“家”的含义,反映了女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共同协作,实现个人独立与情感归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几个好姐妹合租一间公寓、互相照顾陪伴的场景。而且随着彼此感情的日益深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共同憧憬,这样的“姐妹共居”还走向了更深的合作:合资买房,共建生活。

对很多女性来说,这种合资买房不仅缓解居住压力,还为她们提供了一种新生活方案——在婚姻之外,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房贷有人分担,日常有人照应,情绪有人安慰。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2024 年的数据显示,单身女性已占购房人群的19%,远超单身男性。其中不乏单身女性合资购房、共建生活的案例。英国《每日电讯报》称“Houses before spouses”(在配偶之前买房)反映了年轻人对财务独立和生活掌控的重视。

新时代的女性不对抗传统婚姻,也不逃避未来可能的变化,她们只是给自己多了一种可能:先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无论未来和谁一起住。

以下,是三组闺蜜共同买房、合力生活的故事,她们用友情盖起屋顶,也在为“家”写出新的注脚,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存方式的重新构想,更是在寻求独立、寻求感情支持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力量。

闺蜜合资买房:单身女性的家庭新提案1
标题

京郊八平米,两个影视行业“弃儿”的自留地

2020 年,影视行业骤然降温,松饼所在的公司接连叫停项目、裁员降薪,她的工资先是砍三成,后来直接腰斩,她也不必每天坐班。

闲下来的时间她开始读书,《东京八平米》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不指实际面积,而是心中一个不用伪装的角落”,让她突然特别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小,只要安稳。作为从小跟着做生意的妈妈四处迁徙的单亲家庭孩子,她早已习惯搬来搬去、寄人篱下的生活,成年之后一直渴望有一个可以独处、安放情绪的地方。

她把这个念头告诉了室友小风,对方没有惊讶,还说:“我也想过。”

小风和她年纪相仿,也是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因片子上不了线,宣传工作也断档,同样处于“半失业状态”。北漂三年,她们从合租到同住,成了知交好友,生活磨合得妥妥当当,甚至可以陪对方父母在北京游玩。

两人都觉得与其继续在租房市场里漂着,不如合资买房,搭个“自己的窝”。

市区太贵,北京社保年限也不够,她们把目光放在了燕郊,看中了一套总价约50 万的小两居,贷款、产权对半,协议请了律师来起草,付款比例、产权归属、日后变动都写得清清楚楚,两人一致认同:关系再好,也要“亲兄弟明算账”。

搬进新家后,两人过得稳定而默契。买菜做饭以及水电费用均摊,松饼不喜欢油烟,洗碗备菜的事她包了;小风动手快,掌勺在行,负责做饭。日常打扫靠轮流或自觉,分工自然。

闺蜜合资买房:单身女性的家庭新提案2
标题

真正的考验是在一年半后,松饼失业,又谈起了恋爱,而房贷,由小风一人撑起。

小风希望松饼的男友不要长居在这片女性专属空间,不是她不支持松饼恋爱,而是担心未来不可控,如果松饼要结婚、搬走、卖房,首套资格怎么处理?自己能否独自承担后续的贷款?但出于友情,小风并没有直接提出这些现实的担忧,直到有天松饼男友用她俩的公共洗衣机洗了自己的内衣,她情绪失控,才不得不与松饼正面坐下来谈。

经过争执与沟通,这对闺蜜通过共同认识的律师朋友补签了一份协议:若一方结婚,另一方有权按原价收回产权份额;若一方需购新房,另一方可主张合理补偿。

松饼说,一套房子无法解决生活的所有难题,但她仍觉得,这个和小风共同拥有的小家,是她对“可控人生”的一次尝试,在行业低谷、情感变动之间,留一个不会崩塌的“后路”。

婚姻未必稳定,感情也可能变数频繁,真正能托底的,是那个一起搬锅碗瓢盆、分担水电煤气费、坐下来讨论未来的合伙人。

正如松饼在采访尾声时说的:“我也不知道会不会结婚,但小风和这套房子,是我给自己留的一条退路。”

闺蜜合资买房:单身女性的家庭新提案3
标题

单亲妈妈与单身女子的中年联盟

2023 年,咚咚带着6 岁的女儿从上海“逃”回老家曲阜,丈夫出轨,孩子即将上小学,留在上海既无依靠,又负担沉重。但家里弟媳刚生完孩子,母亲忙着照顾月子,家中也住不下她们母女,权衡再三,她带着孩子去了青岛,投奔老同学蓉蓉。

蓉蓉是咚咚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初高中同桌。虽然多年分隔异地,但每次春节回家,或者蓉蓉来上海出差,两人必定烧烤啤酒一应俱全,夜聊到天明。

蓉蓉在青岛一家房产公司工作多年,早年业绩不错,没几年就买了套单身公寓。她事业心强,感情上的事一直搁在一边,到三十出头时,她渐渐意识到:只要有钱,好像也不是非得结婚不可。但后来行业低迷,业绩下滑,她被裁了。

刚到青岛,咚咚天天找工作,蓉蓉帮她带孩子。没多久,蓉蓉身体出了点状况,做了乳腺手术,这次轮到咚咚上上下下照料她。一来一回,两人更像并肩作战的“生活战友”。

一个情场失意,一个职场失利,她们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B 计划——自己打造生活堡垒,或许才是最真实的退路。

因为彼此熟悉、互信,能聊、能吵、能和好,孩子也能自然融入这个新的小家庭,她们决定搭伙过日子。蓉蓉熟悉房产行情,很快就找到一套急售的两层海边别墅,因房主移民,全款只要四十多万。咚咚拿出离婚分得的财产,蓉蓉卖了公寓,几天内敲定买房,拎包入住。

闺蜜合资买房:单身女性的家庭新提案4
标题

生活分工也很自然:咚咚负责外出上班、做饭采买,像传统家庭里的“爸爸”;蓉蓉负责家务、孩子、生活安排,更像“妈妈”的角色。但她们不是情侣,只是彼此信任,组建了一个功能互补的“生活联合体”。

咚咚因为婚姻阴影失眠多年,蓉蓉带她夜跑、泡脚、追剧,不动声色地帮她调回作息;咚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好,蓉蓉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反复鼓励她,告诉她:“你不是非得牺牲才算是好妈妈。”

但蓉蓉也不是完美生活教练,她年轻时太专注工作,从不下厨房做饭,曾因煤气、食物中毒让父母担心。搬进新家后的第一个春节,咚咚陪蓉蓉回家吃年夜饭,饭后蓉蓉父母悄悄对她说:“谢谢你陪着她,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站在35 岁的门槛前,一个是带娃的单亲妈妈,一个是独居多年的单身女性,她们就像电影《好东西》里的铁梅与小叶,不是爱情,也不是血缘,但能在生活里互相搭把手,一起打气、相守、修补各自的裂口。咚咚说:“蓉蓉像一道墙,一想到她在家,我就不怕回家。”蓉蓉说:“咚咚在,我就不怕生病,不怕未来。”

电视剧《卖房子的女人》里有句台词:“即使不是男女关系,只要在同一屋檐下慢慢变老,就是一家人。”在咚咚和蓉蓉身上,这句话有了更广义的注解:她们建立的,不是“家庭的仿制品”,而是女性之间以信任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建结构——功能协作、情绪共担,各自完整,也彼此照应,不是“谁依附谁”,而是“我们选择一起面对生活的波澜”。

回村盖房,打造“工作+ 生活”联合体

2023 年冬天,旅居云南的小苏接到母亲患病的电话——胃癌,需要手术。她立刻返乡,回到四川邛崃,陪母亲挂号、会诊、入院、开刀。这个原本四处漂泊的25 岁数字游民,被母亲突如其来的病痛拉回了现实,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陪床的那些日子里,小苏意外发现,农村老家今非昔比: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出门就是公交站,半小时能到高铁站,四十分钟可达大医院,买菜也不用下楼,生鲜水产能当日送达。她第一次认真思考起这个地方的可居住性。

初春的一天,小苏去了家里老房子所在的那块地,那是父亲在世时一家三口住过的地方,树林环绕,油菜花田铺满远方,一种“可以留下来”的念头在她心底生了根。

“与其辛苦在城市买房,不如在村里修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房,而且母亲年纪大了,身边也需要人照顾。”她开始算账:城市首付的钱,在家乡能盖三四层精装修的大屋,花园、露台、地下室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她打电话联系旅居云南时认识的设计师枝枝——一个比她大五岁的老乡,想请她帮忙设计。枝枝听完她的构想,竟然也心动了,她提出:要不干脆我们一起盖?我负责设计,你出地和主体,盖好后还能做民宿,搞点副业。

两个00 后女生一拍即合,她们决定共同出资、共担风险,打造一栋属于她们的“工作+ 生活”联合体。

小苏的母亲得知她的这个决定,很担心——两个年轻女孩认识时间不长,竟要合伙盖房?可小苏觉得,生活方式不该被传统定义局限,只要规则清楚、契约到位就行。她和枝枝都有明确边界,也有强烈的自由需求,她们的联手,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真到动工,才知道有多复杂。打地基、铺水管、电路设计、材料选型、工人管理……枝枝有专业背景,小苏一窍不通,只好硬着头皮恶补建筑知识。预算有限,她们常常在建材市场讨价还价,有时忙到夜里才吃上饭,每次累得快坚持不下去时,她们就拿出设计图纸,一起幻想入住时的模样。

终于,400 多天后,一栋带院子的四层小楼落成了,她们站在露台看远山,云雾缭绕,夕阳斜照。枝枝说:“原来自己动手建房,是这么踏实的一件事。”

小苏和枝枝正式住进了属于她们的空间,树林边分别设立了各自的工作室,院子里种着绣球花、蔷薇和郁金香,菜地里是豌豆、马兰头和丝瓜尖,她们还养了一只枝枝出差时捡回来的流浪狗。

如今,小苏成了一名家居博主,枝枝接单设计,两人互为助力:小苏帮枝枝撰写文案,枝枝给小苏拍摄配图。她们还一起报名考了驾照。

小苏和枝枝是“松弛型伙伴关系”的样本:亲密而不过界,独立又不孤立。

“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家人。”小苏说,“如果我没有遇见爱情,那和枝枝、和妈妈一起老去也很好。”

《女友》态度:

在很多人看来,朋友合住是一种“过渡性安排”,是还没走入婚姻、还没成家的临时选择。但从这三组女性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可能:她们不是在等待“真正的生活”开始,而是主动为当下的人生搭建结构、划出边界、创造归属。

在传统婚姻结构之外,这些女性通过共建空间、分担责任、协同生活,实践着一种“非亲密型”的家庭形态。她们间没有爱情也没有血缘,但有共同目标、情感连接、生活协作,在各自的节奏里,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把安全感扎进现实,把生活过成自己定义的样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