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

作者: 王秋璎

纸,作为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承载了千年的文化记忆,也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艺”的传承与再创造。

温绮雯认为,纸艺不仅仅是创作的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与承载,她以现代人的视角与情感,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量,她相信纸艺在当代社会中会有全新的表达形式,并且迎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从书籍设计师到纸艺艺术家

温绮雯对纸的热爱,源自大学的一堂书籍装帧选修课。

那之前,她对纸的印象只停留在小时候的手工记忆(比如,爸爸用旧日历为她做的风筝)。在大学那堂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收集各种纸张,这个任务打开了她的新世界,她发现,纸的触感、肌理、材质竟然如此多样,这份新奇感让她爱上了纸。

大学毕业时,她用纸创作了一个大胆的装置作品——“会变色”的水槽,名为“净”。水槽上方的镂空造型塑造出植物的样子,观众可以通过镂空倒入不同颜色的颜料(比如黄色代表阳光、黑色代表污染),颜料慢慢渗透到水槽纸里,纸的颜色会一点点发生变化。“这种‘变色’的过程,象征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的影响不会立刻显现,但破坏却在一点点积累。”温绮雯说。

大学毕业后,温绮雯并没有立刻投身纸艺创作,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选择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从事过书籍设计、广告设计等。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的热情逐渐倾斜——纸艺不再只是爱好,而是她真正想全身心投入的事。

四年后,她终于下定决心辞去稳定的工作,迈入充满未知的纸艺创作领域,家里的一张小小的办公桌就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商业合作渐渐找上门,后来她在家附近租下了一间约三十平米的单间作为自己的工作室。这间工作室在广州一条充满烟火气的老巷子里,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足够承载她最初的梦想,楼下是熙攘的市场,街边有卖水果的阿姨,每天傍晚还能听到学生放学打闹的声音。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0
标题

一种健康的、有节奏的创作方式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温绮雯既敏感浪漫,又理性严谨,敏感让她在日常生活中总能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而理性则让她有条不紊地把这些灵感转化为作品。她说:“我不会今天有灵感就闭门不出,明天没状态就出门跟朋友聚会。我更喜欢一种健康的、有节奏的创作方式。”

正是这种稳定的节奏,让她迅速成长,十余年间,工作室从三十平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三百多平。

随着工作室规模的扩展,她的团队也不断壮大,有了艺术经纪人、制作总监、策展员等多位专业伙伴,他们像温绮雯的纸艺实验场一样,支持她不断孕育出新的创作可能。

这些合作伙伴不仅在创作上提供帮助,更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她极大的安全感。比如,筹备《逐流》时,正是广州较冷的时候,制作总监陪她在十几度的冷水中泡了一整天;创作《200 度与负79 度间的涅槃》时,团队成员亲自从海里往水池手动注满六七吨的水,前后忙活了三个多小时。温绮雯说:“每一件作品从有一个想法到落地实施,都是我们团队的心血。”

团队的共同努力与彼此之间的深厚信任,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超越创作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温绮雯更加关注身边那些被忽视的声音。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1
标题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2
标题

焚尽灰烬之后,便是新生

温绮雯近期完成的纸艺装置《捕风捉影》,将网络暴力中的攻击性语言具象化,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刺眼的词语不仅让人感受到压迫,也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言行。她希望通过制造视觉错觉,让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完成从猎奇到觉醒的转变,不要在集体的无意识中,不自觉成为网络施暴者或谣言传播链中的共谋者。

这种对“人”的深切关怀,在温绮雯的多个创作中都有体现。在作品《200 度与负79 度间的涅槃》中,她呈现了人的坚韧与复生。她大胆运用防火纸材,创造出一个燃烧与重生的装置:外层纸艺山鸡在火焰中焚毁,在200 度与负79 度干冰气化的临界点中涅槃出一只凤凰水母。这一场景,不仅展现纸材的极限,更隐喻人们在低谷中的挣扎与蜕变——焚尽灰烬之后,便是新生。

在《夜潜》中,她用防水的特种纸创作出漂浮的水母。“这些水母装上微型灯光,散发出柔和的光芒。通过精密的机电设备,水母在水中漂浮起舞,仿佛真实的生命。这件作品,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水母与水流之间的关系,恰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面对社会洪流时,个体是否有勇气选择自己的方向。

对温绮雯而言,纸已超越了传统功能,成为表达普通人心灵需求的载体。无论是艺术品、家居装饰,还是时尚设计,她始终相信,纸艺能打破心灵的边界,为人们带来更多治愈与启发。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3
标题

成为母亲,打开新天地

几年前,温绮雯迎来了一个新身份——母亲。

分娩和养育的过程,深刻改变了她对女性身份、生命和人性的理解。这些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也成为她纸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生产时,她经历了长达36 小时的分娩痛苦,一度与死亡擦肩而过。孩子出生后,她坚持母乳喂养,成为一名背奶妈妈。面对孩子的依赖,她不得不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挣扎,常常感到内疚与自我怀疑。

“创作是修复内心裂痕的最好方式。”基于这些经历,她创作了纸艺装置《爱与痛》。作品中的海葵花,是用一次性水瓶制成的,象征嗷嗷待哺的孩子;两个机械水母,代表母亲的乳房。作品最特别之处,是从“水母”中滴落的眼泪,这是用她的乳汁制成的树脂材料,既象征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也映射了她作为母亲在疲惫与痛苦中的付出。

“妈妈只是女性人生中的一个身份。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位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为了承担好母亲的角色,许多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放弃追逐人生的机会。”温绮雯希望,通过她的作品,更多妈妈能意识到,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都要为自己留出喘息的余地,找到更多平衡与自由。

她的另一件作品《肚脐是离妈妈最近的地方》,灵感来自闺蜜孩子的一句“童言童语”。一次,她去闺蜜家做客,听到孩子说:“肚脐是离妈妈最近的地方。”这句话被她记在素材本中,是她成为母亲后更深层次情感共鸣的起点。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4
标题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5
标题

“做了几十年的人,对自己的身体早已熟悉。可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肚脐曾是我们与妈妈连接的地方?脐带剪断后,只剩下一个印记,提醒着我们与母亲曾经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这件作品中,她用纸艺将母婴间的紧密连接具象化:刻着艺术化肚脐的荷叶形纸艺,连接着一颗如豆子般的纸制雕塑,象征着胎儿与母亲通过脐带相连的模样。展览时,这些纸艺被特意放置在一片开放的水域,漂浮在水面上,如同胚胎被羊水包裹,水面也隐喻着“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

在创作《肚脐是离妈妈最近的地方》时,温绮雯在网络上征集了许多人的肚脐照片,这些照片背后藏着不同的故事。

其中,一个男孩的故事格外让人动容。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了,肚脐成了母亲留在他身上的唯一印记,他希望通过参与这次艺术征集,和妈妈多一份特别的连接。

还有一位妈妈的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她因为生了一对双胞胎,肚皮被撑得无法复原,肚脐眼已经“消失”,只看到一片松弛的肌肤。“这也是母亲身份的痕迹,”温绮雯说,“一种独特的生命印记。”

最终,这些肚脐照片成为温绮雯纸艺创作的灵感来源,被她转化为一片片荷叶形态的纸艺图案。那些荷叶的形状,不只是纸艺的巧思,还是一种柔软的纪念——纪念我们与母亲曾经相连的方式,也纪念每一段被温柔包裹的生命起点。

温绮雯:纸间漂流,奔赴未知的海6
标题

潜入“海底”

跨年前夕,温绮雯带着她与可口可乐联名的蛇年限定烟花罐以及呈现烟花图案的剪纸作品,出现在泉州蔡国强《红帆》的烟花秀现场。

蔡国强是以烟火艺术闻名于世的中国艺术家,其代表作包括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烟火设计,他的一句话让温绮雯深有共鸣:“艺术家像艘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但是港口不是船的归宿,船的归宿是星辰大海,是海平线,甚至是海底。”

在纸艺的道路上,温绮雯也渴望潜入“海底”,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探索艺术与生命的无限可能。她深知,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触及眼前的华丽,更在于穿透时间的长河,深入到每一片被遗忘的人生海域,去唤醒沉寂已久的声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