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者的黄金时代

作者: 见星 Adam JOJO 罗拉 莫江南 猫饭团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0
标题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发展,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更加丰盈的精神世界及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都是愉悦自我的终极方式。当代年轻人积极进取,将充实自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于是“精神漫游”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的趋势。

有人打卡展览,拓展认知;有人去手作体验店,捕获少有的安静;有人钟爱群体读书会和传统兴趣班,与“速成”唱反调;有人把“终身学习”融入生活,撕掉自己的“脑腐”标签……

我们鼓励年轻人开展全新的多元化学习探索,拓宽视野、提升自我、连接世界。学习无边界,无论何种方式,只要能够触动心灵、启发思想,就是有价值的。精神富有,才是当代青年的终极追求。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1
标题

Part1

解锁学习新姿势,年轻人有一套

多元化的求知方式如同群星,以不同轨迹照亮同一片认知宇宙。

阅读“现场”,年轻人的“打卡”进化论

互联网时代的实地“打卡”,把活在网络里的年轻人拉回现场,他们从阅读“书籍”转化为阅读“现场”,脱口秀、话剧、艺术展览、产品发布会等都是他们学习的全新渠道。

布景师助理瑜然的日常是设计并陈列空间内容,她经常接触的是沉浸式剧场、创意咖啡馆等。最初抱着学习的心态,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打卡当地的展览,无论是建筑展、摄影展,还是艺术展、时尚展,都是她工作灵感的来源。

后来,瑜然逐渐“上头”,看展从“顺便去”渐渐变成旅行的驱动力,经常会为了一场展览前往一座城市。看展对她来说,是拓展认知的新渠道,让她认识了许多艺术家、策展人,也深入了解了一些空间设计的新理念,甚至是城市的文化风格。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2
标题

百场以上展览打卡中,瑜然印象最深刻的是M+ 博物馆的展览。2023 年她第一次前往香港,M+博物馆正在展出李明维的《鱼雁计划》,那是一组互动作品,三个亭子摆在展馆,大家可以进亭写信,写好的信放在展架上,有地址的会被寄出,其余的则留在亭内供访客阅读。小空间里流淌着浓烈情感,每一位看展人都会放慢脚步、压低声音,瑜然看到一位外国友人也在亭内认真书写,一下子感觉到“鱼雁传书”的传统突破了中西方的文化之壁。

作为一位资深的看展达人,打卡可不仅仅是“看”,瑜然会提前做功课,通过相关人物访谈、纪录片、电影、书籍给自己一些铺垫,在现场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如果对展览内容足够了解,现场常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她说。

在日本国立美术馆中,尽管瑜然已经对其logo 设计师佐藤可士和的书《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以及建筑师黑川纪章的采访了然于心,但她抵达现场时,才真正感受到那些肆无忌惮照射进室内的日光是如何与人产生互动的,随着脑内记忆,瑜然完成了一场自我与场景的对话,“这就是一场展览‘输入—体验—输出’的闭环”。

前不久的一次展览打卡中,瑜然惊讶地发现,曾与她有过工作交集的一位设计师的作品也出现在展厅里。那种奇妙的偶遇让瑜然惊喜,仿佛只要随时保持对现场学习的敏锐度,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指引自己向前,这是积极又妙趣横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精神疗愈。

瑜然坚信,奔赴现场,完成一场阅读式的“打卡”,是当代青年对抗知识焦虑的智慧。她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看展’会像今天我们谈论读书一样平常,成为我们衡量个人精神成长的指标。毕竟,真正的阅读,从来不分载体。”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3
标题

破界生长,Z 世代的精神扩容计划

现代社会要求个体更高精度运转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世界下了一场持久的“酸雨”,不断冲刷和腐蚀现代人对知识的热情。但机智的年轻人结合时代完美进化出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有通过播客沉浸式倾听各种话题进行自我革新,有凭借手写金句尝试自我鼓励自我疗愈,有借助“公园+、集市+”等将阅读“书籍”转化为阅读“现场”……许许多多自我成长的新形式,无一不昭示着Z 世代对知识毫不褪色的恒久需求。

手写博主,金句也有高营养

宋一大四时,偶然间刷到博主“小熊手写”,有着一手好字的她受到启发,也开始尝试做自己的手写内容。最初她很在意数据,文案全部都是热门的情感金句,但她从未恋爱,只是流于表面的抄写和分享。

直到有一天,她被一名粉丝当作情感博主咨询恋爱问题,才意识到,“手写博主,其实是要对自己分享的内容负责的”。自此,她开始用更加真诚的态度输出,分享工作后的真心体会,得到了更多的网络共鸣。

她分享的金句“人生真的很短暂,不用去刻意迎合谁,就做你自己,奇怪点也没关系”,点赞破万,评论区也有许多粉丝正向互动与反馈,像是一场互相治愈的线上见面会。年轻人为何热爱手写金句?宋一觉得,手写赋予了知识和感受别样的仪式,让逐渐失真的网络交往重建共鸣。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4
标题

手写分享不光可以鼓励读者,对博主而言也是一种自愈的方式。宋一曾经得到一份世俗意义上“很不错”的工作,她非常重视,把时间全部用在了精进业务上,但一次次的努力总得不到肯定,她陷入了自我质疑,也断更了手写博文。在某个像往常一样疲惫的日子,宋一忽然看到角落里落灰的笔,抓起它写下一段心声:“我不算谁的附庸,也不是某段支流,一重山有一重山的错落,我有我的平仄。”这段心声,让她脱离了严重的自我内耗,主动请辞了那个“很不错”的工作。

如今她除了分享内容,也尝试二次创作。比如分享“三月已是具体的春天,祝我春天快乐”时,她用两种绿色创作不同的“情绪化字体”去构建审美,还把手写与染卡结合,尝试新碰撞。宋一始终觉得,用本真的方式传递文字情绪,再加上新颖的想法拓宽创作边界,笔尖画出的就不仅是字符,还有人类对文明本质的深情叩问。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5
标题

除了看展与书写,如今年轻人还有更多摄入知识的新形式。当阅读走向多元,认知的变革也就此开始,为此,年轻人会一直探索,适配时代不断完成精神扩容。那些破界生长的各种尝试,会变成示向的罗盘,指引我们昂首阔步向前走去。

把“碎片化终身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重新定义“学习”,抓取每个有效信息

作为典型的“理科女”,雯雯把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从校园延续到了职场。“产品技术”的职位对专业度和知识更新有很高的要求,雯雯的对策是:利用空闲时间点亮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雯雯不拘泥学习形式,她总是习惯在通勤时戴耳机收听一个研发领域的播客,她说:“不是只有趴在书桌前捧着大部头的书硬啃才叫学习,播客的特点是实时性非常强,每天都更新,而且经常会有研发大佬接受采访,短短几十分钟的碎片时间,就能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通勤中“听学”,汲取新的观点和思路,让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行业知识。

“如果说每个人的世界是一个圆,那么学习就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雯雯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年假时她去了一趟巴厘岛,海岛之旅给了她一次相当彻底的“美学教育”。她说:“旅行也是学习,见不同的人,遭遇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我看,我听,我的阅历更丰富了,怎么就不是学习了?”

在她看来,无论是旅行、刷科普视频,还是看新闻,哪怕仅仅是查地图,都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大家不能将“学习”狭隘定义成寒窗苦读。“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获取信息,随后消化信息,最后得到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她总结道。

与时俱进,用对平台少走冤枉路

巴厘岛之行让雯雯爱上了浮潜,刚回来没几个月,又去了斯米兰。提到浮潜知识,雯雯会滔滔不绝一通输出,都是她回来后紧急补充的新知识,从如何挑选脚蹼,到呼吸漂浮技巧,把关于浮潜的知识研究了个遍。这些知识大部分是从B 站、豆瓣、知乎和小红书上学到的,她说:“如果你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浮潜技巧’,大概会有200万条笔记出现,所以现在的社交媒体,也是我们的学习平台。”

很多人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职场经验、行业技能、生活方式等实用知识,善用这些平台,能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惬意、更容易融入生活本身。

“我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被动接受生存技能的‘幼年阶段’,按照一定规则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阶段’,离开学校之后的‘终身学习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才是时间最长、选择最自主,也是决定我们人生‘胜负’的关键,学习需要与时俱进,善用更高效的平台,能够少走很多冤枉路。”雯雯说。

从兴趣出发,点亮个人技能树

自从迷上浮潜之后,雯雯给自己制定了“海岛征服计划”,每年至少要去两个不同的海岛进行浮潜。为了出国旅行交流更顺畅,她还报名参加了公司的免费1v1英语课。这是公司为了让中国区员工能更好对接国际业务所提供的培训,她笑称这是“薅了公司羊毛”。

除了每周一次的培训,雯雯每天还会刷十几分钟的“多邻国”。这是一款知名语言学习APP,特别之处在于,会将外语学习设计成游戏通关的形式,用户可以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挑战和关卡来提升外语技能。

雯雯认为这两种外语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关键是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灵活选择。她说:“时间稀缺的上班族,只要能将碎片时间转化为知识积累的机会,实现持续成长与提升,那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而从兴趣出发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往往还能点亮很多意想不到的技能树。比如雯雯本身只是对“浮潜”感兴趣,但为了更好地记录水下体验过程,她还学了不少拍摄和剪辑的技巧,甚至研究起了拍摄设备。她的斯米兰潜水vlog,观看次数超过了1 万,她笑道,“再磨炼几年,搞不好我也能当个旅游博主呢。”

雯雯的“海岛征服计划”还在继续,她已经能够熟练运用DeepSeek 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行程攻略。当代,学习已经从漫长且枯燥的苦修,变为简单的、有趣的,甚至是一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最初的学习种子可能源于心血来潮,但探索欲会驱使我们去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完善知识的维度。雯雯坚信,无论是通过旅行、社交媒体,还是AI 技术,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一部分。

求知者的黄金时代6
标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