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闲鱼”

作者: 麻宁

前段时间跟朋友夫妇相约去看电影,我自告奋勇来买票,因为我们是AA 制,买完我在群里发下单截图并附言:“4 个人200,你们夫妻俩一共给我100。”

朋友诧异:“不是78 块一张票吗?怎么你买的这么便宜?”我说我有个长期合作的“闲鱼”电影票代下单,优惠力度就是这么大!

几年前,我还只是偶尔用“闲鱼”出出淘汰下来的闲置衣物、年会上抽中的对自己无用的电子产品,那时只有“卖家”身份,没想到如今已经成了它的高频消费买家。

我身边有“闲鱼”狂魔,对这个平台的利用是全方位的:吃饭不在“美团”买团购券,而是找“闲鱼”代下单;打车要先在“闲鱼”搜滴滴打车券;外出住酒店要“闲鱼”代订……

“闲鱼”,不仅是大众最为熟悉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还被年轻人玩成了一个梗。

当你在“闲鱼”搜索“前任送的礼物”,会发现这里藏着当代年轻人最硬核的情感经济学——有人转卖未拆封的七夕礼盒、有人拍卖分手后无处安放的订婚戒指、还有人将“前任手作围巾”标榜为“限量版抽象艺术”,在“闲鱼”出包包、化妆品、首饰,最常见的文案就是:“前男友送的……”

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闲鱼”用户数突破5 亿,日均交易额超10 亿元,每天有400 万件闲置物品被挂上平台。用户中95 后占比超30%,他们一边在LVMH 财报里贡献奢侈品消费的“钞能力”,一边在“闲鱼”上精打细算地“薅羊毛”,这种看似矛盾的消费行为,暗含当代青年的生活智慧:“买新前先出旧,买贵前先比价”。

“闲鱼”的魔力,在于它完美适配了年轻人的两大刚需:“回血”和“捡漏”。对卖家而言,这里是一键清空“购物车后悔产品”的圣地;对买家来说,这里则是“消费降级中的升级战场”。我和同事在“闲鱼”购买过三个人吃撑到扶墙的火锅套餐,仅需150 元;朋友给女儿买了一架知名品牌的二手钢琴,只花了500 块;“闲鱼”上的星巴克标准价格在15 块……

“闲鱼”的崛起,其实暗合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消费分级。高线城市白领一边抢购万元奢侈品,一边在“闲鱼”转卖旧款包包;小镇青年用“平替”策略淘百元潮鞋,同时为汉服配饰豪掷千金。这种“既买贵的,又买对的”策略,让“闲鱼”成为消费分级的最佳观察窗口。

当然,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平台,也暗含危机。比如业内人士早就提醒,“闲鱼”代订酒店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数据隐私都令人堪忧;还有人说,“闲鱼”上的不少打车优惠券,获得方式就是卖家用你的账号去投诉之前的订单,平台会发给你几块钱的补贴券……

正如网友所言:“在‘闲鱼’,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链接是惊喜还是惊吓。”所以,无论作为买家还是卖家,二手平台再“香”,交易前也要擦亮眼睛。不过,它让我们总结出的一个理念倒是值得玩味:“人生如‘闲鱼’,重要的不是拥有,而是流转。”

上一篇: 低精力青年不是懒
下一篇: 热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