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

作者: 乌咪

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0
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1

一静水乡生长的“寸锦寸金”

“种桑养蚕,抽丝剥茧,到我们这里是最后一关:织乌锦。”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建惠说。

乌锦,是发源于乌镇的独特织锦,工艺复杂,成本高,需两位师傅同时操作含一千多个零部件的双层大花楼织机,上方称“提花”,下方叫“织手”,提花织线之时,须配合默契,不能有丝毫分心。据说以前民间织乌锦多是夫妻搭档,成品昂贵,多用作龙袍或朝服上的“补子”。

但2006年,这项技艺几乎被人们遗忘,当年在丝织厂工作的本地人全建惠,也是看到乌镇景区发布的非遗传承人招募,才第一次听说乌锦,并生出好奇心,报了名。

初时,跟着师傅从头学,先上普通的手工织机,之后才能上“大花楼”,真正掌握要两三年。

乌镇西栅保留下来的“益大丝号”有个织机工作间,全建惠每天都在这里操作两层“大花楼”织机,将各色丝线与金线一起细细织成花纹绚丽繁复的锦缎。

这里仍沿用江南传统工艺选茧、煮茧、缫丝、剥绵兜、织锦,这一整套流程,构成了乌镇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蚕桑习俗。

回头望,乌镇一直保护着各项传统手艺,让传承人没有后顾之忧,让年轻人乐意学习老手艺,让成熟的手艺人更爱自己的技艺,渴望互相交流,引发灵感。

全建惠在“益大丝号”工作了18年,每天除了埋首于织锦,还需学习、传承与展示。她坐在“大花楼”前,手上木梭在丝线间舞蹈,让人从好奇到惊叹,看过乌锦的编织过程,就会明白这种织物为什么是“寸锦寸金”——坐着织一天,也只能有五六厘米长度的成品。

乌锦的花纹繁复精细,因“嵌金”而质地坚实,有种华丽的立体感,编织工艺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很多人看过之后,会挑一幅镶在小相框里的乌锦带走。这也是“益大丝号”推广乌锦的一个方式:大幅乌锦成品隆重昂贵,做成小幅摆件,购买和保存就没有负担。他们也接受定制,全建惠说,如果有合适的设计图,她也很愿意织出更现代的图样。

每年戏剧节,全建惠都能感受到气氛的微妙变化,“会有更多世界各地的对手艺感兴趣的人前来,包括做戏剧的人,他们更容易欣赏传统手艺。有位德国记者参观之后对我说,希望这个技艺能传承下去。”

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2
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3
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4
非遗在乌镇,旧时梦与新火花5

一动非遗戏剧,一夜鱼龙舞

很多人第一次亲眼看到非遗鱼灯在眼前舞动,是第11届乌镇戏剧节时,在乌镇西栅白莲塔下的空场上。

演员们高举鱼灯偶跑动挥舞,鱼灯偶在半空飘浮的淡黄色轻纱中穿梭,好像鱼群在黄河中上下翻飞,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随之响起,古老东方美学的DNA瞬间被激活。每场演完,那些密密围了几圈的年轻人与坐在地上看出神的小朋友,纷纷追着与这些国宝级鱼灯偶合影……

表演的剧目是《鱼跃龙门》,演员来自深圳“美树文化”旗下的秋茄子剧团,表演团队说,鱼灯偶的手艺是古老的,《鱼跃龙门》的故事是古老的,但想探讨的话题却与当下人们的内心密切相关,灯偶也经过了重新构思设计。

《鱼跃龙门》的监制人方恒雅,是秋茄子剧团的团长,硕士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主修艺术项目管理专业,从事演艺行业已十余年。她说,剧团做的第一部剧选择非遗剧目,灵感就从看到传统鱼灯舞那一刻开始,她被鱼灯的视觉之美打动,考虑能不能让鱼灯出现在舞台上,经过一番研究,发现以前并没有以鱼灯为载体的戏剧,于是就来试试看。

剧目诞生之前,主创团队做了很多功课。从传统鱼灯出发,研究是否能催生出适合现代舞台甚至街头,既体现中国古典美学又能被现代年轻人接受的剧目,最后他们确定“鱼跃龙门”这个故事原型,创作了新的故事与角色。

南方很多地区都有舞鱼灯的传统,在多方打听比较之后,他们找到了佛山市顺德“大梁鱼灯”的传承人潘智江。

“我们去拜访潘师傅,一进门发现到处都是鱼灯,完成的、未完成的。我们做戏剧要付出很多精力,要靠热爱来支撑,走进潘师傅家的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们是一样的人。”方恒雅说。

从传统鱼灯到非遗剧目角色灯偶,中间的关键还在于视觉设计。他们请来年轻的专业设计团队“鱼壶转”,一起讨论、设计出不同的角色形象,再与潘师傅沟通如何把这些形象转化成鱼灯偶。

鱼灯偶也像传统鱼灯一样有头、身、尾三部分结构,因此能灵活地舞动,这也是这部剧目不同于传统偶剧的特色。“最早选择鱼灯也是看中它可舞动的特质,白天在户外演就很美,夜间或剧场暗光下,灯光亮起,会更美。”

为了体现戏剧角色的个性,他们保留了传统鱼灯的生动绚丽,同时衍生出不一样的角色。比如鱼妹妹“躺躺”是一条青色系、总是睡眼朦胧的小鱼,眼神与传统鱼灯有很大差别;而鱼姐姐“阿金”的尾巴被设计成一朵立体莲花,象征乐观阳光的性格。

水母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传统鱼灯里完全没有这样的形象。方恒雅说:“我们想做点更梦幻的角色,潘师傅说,只要有设计稿,什么样的灯都做得出来!他是心态很开放的非遗传承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能用传统手艺做一切新的东西。”

这些古老的手艺与文化,正因每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才一直是鲜活的,才有更多梦幻美好的新形象。

戏剧与非遗,都是需要长期主义心态的事。

《鱼跃龙门》2023年筹备,2024年正式上演,九月时,秋茄子剧团递交了乌镇戏剧节嘉年华的报名申请。“乌镇戏剧节是知名度高、质量扎实的国际戏剧节,它的嘉年华环节一直很鼓励非遗主题剧目参与。”方恒雅说。

也许因为鱼灯元素与古镇的超绝配适性,《鱼跃龙门》很快就通过了组委会审核。

为了配合乌镇的露天演出环境,主创们对剧情、时长、表演都做了定制修改,从室内剧场走向户外空间,从镜框式舞台走向小桥流水的古镇现场。

剧团抵达乌镇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所有灯偶——它们实在是美好而脆弱,需要小心对待。有一条小鱼“骨折”了,大家连夜给它做“接骨手术”,只为让它以最好的状态和大家见面。

“演出很顺利,还意外上了央视新闻的直播。虽有遇雨取消场次的遗憾,但也有充满戏剧性的惊喜——参加了闭幕式巡游!走在青石板路上,我们与观众一起欢笑、互动留念……这是最梦幻的时刻。”方恒雅高兴地说。小巷、塔下、桥边,在这些独特的空间,现代艺术、非遗传统与水乡古韵交织,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每年乌镇戏剧节的“古镇嘉年华”单元,都会邀请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传承者来表演属于自己民族或地区的传统艺术,昆曲、傩戏、木偶戏、藏戏……这可能是人们能一次性看到最多“非遗”艺术的场合了。

“在戏剧节,我们的鱼灯被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看到,这很重要,因为有太多很美好的传统艺术只是缺少被看到的机会。传统鱼灯以往只是年节时在村庄里舞,但现在,我们有机会登上各地剧场、舞台和戏剧节,同时也就让更多人发现了鱼灯的美,了解到我们有如此惊艳的传统手艺,也发现原来非遗手艺完全能变得这样摩登,这么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