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一代,用美妆探索世界
作者: 木伈当小学生谈论化妆品时,你会感觉他们的童年消失了
国际投资机构派珀·桑德勒(PiperSandler)的报告显示:45%的美国Alpha一代每天化妆护肤,2023年他们在美容产品上的花费接近4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不仅仅是美国,2023年全球儿童个人护理市场价值高达7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市值将增长至23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6.8%(最高可能达到8%以上)。
该现象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还衍生出一个全新的名词——“丝芙兰小孩”(SephoraKid),专指在连锁美妆店丝芙兰逛玩的孩子。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对于这一代的少女来说,化妆品店比芭比娃娃店和糖果店有意思多了。”
一位伦敦的中学老师告诉BBC:“当学生谈论化妆品时,你会感觉他们的童年消失了。”
《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化妆品广告会向孩子们传递不切实际的美丽标准。”
也有人质疑美妆护肤产品的安全性。法国《费加罗报》采访的医院表示:近年来接诊因不当使用护肤品而导致过敏的青少年患者越来越多。
还有人担心化妆会分散学业精力。英国皮肤科医生萨雷斯·齐格勒博士说:“我无法想象,学校的作业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他们还有精力记住17道护肤加化妆步骤。”
尽管欧美主流媒体批评这种现象加速了孩子们的“成人化”,但对当事者而言,美妆却承载着更多的意义。
归属感、悦己与个性表达
11岁的德国女孩亚历克萨描述了她的护肤体验:“经过精疲力竭的一天,我想花一点时间来照顾自己。一点点浆果的香氛,就能让我开心。”
13岁的女孩米娅解释:“当朋友们都在尝试某款产品时,我也想要试试。护肤和化妆是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没有人想被排除在外。”
14岁的美国女孩佐伊在接受《青少年》杂志采访时表示,“在Alpha一代看来,化妆不是吸引异性的工具,而是情绪调节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交语言。”
16岁的青少年博主吉娜在与《时装》(青少年版)的对话中表示:“人们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小孩子也想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我们应该互相尊重。”
法兰克福心理学家沃尔夫·迈耶对此现象给出了解释:“美妆话题为同龄人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同时,从心理角度看,对外貌的修正,是人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孩子也不例外。并不因为他们年龄小,就没有这个需求。”
吉娜在采访的最后耸耸肩说:“我明白,老一辈人可能难以接受,但我们是新一代,时代不同了。”
这是他们面对起伏生活的一种方式
尽管主流媒体和专家批评化妆品加速了孩子的“成人化”,但家长群体的态度并不统一。一些现代家长对孩子们的这种兴趣持包容态度,甚至主动参与其中。媒体报道的网络留言板块中,许多家长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我女儿10岁。当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我妈妈会给我10块钱,这样我就可以周六下午在杂货铺里逛。
我会带着各种各样的唇彩、指甲贴、指甲油回家。”这位母亲深感自己获益良多。
另一位母亲留言说:“我的儿子喜欢研究护肤产品(尽管他的青春痘并没有改善),他还喜欢溜冰、做手工,跟爸爸一起钓鱼和打野鸡。化妆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
家长还将化妆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一位父亲留言道:“一些媒体和教育者想象中的‘完美真空世界’根本不存在。我见过太多被眼花缭乱的营销广告欺骗的成年人,孩子从小学习辨别至关重要。至少,当她买了长痘的腮红和丑爆的眼影被外婆嘲笑后,下次就会谨慎点。”
还有家长提到,会鼓励女儿做一些创意性的美妆视频,比如剪辑短视频或策划内容,探索新的职业兴趣。
形象管理能力需要由家长启发和示范
市场专家勃朗特分析,高收入家庭对子女的社交技能和得体形象更加看重,这种形象管理能力需要由家长启发和示范,而非孩子成年后受广告、社交媒体的灌输被动形成。
这折射出年轻一代家长在育儿观念上的转变:相比过去注重限制的教育模式,如今他们更倾向为孩子营造更加开阔的自我探索环境。
同时,家长也在支持与影响中找平衡点,比如要求美妆品牌不得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产品中加入视黄醇、刺激性去角质酸等刺激成分;要求美妆店推出免费课程,为低龄消费者提供正规培训;要求TikTok上的软性营销给出广告标识……
Alpha一代对美的追求,是当代家庭教育与消费文化的交汇点。化妆品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美丽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个性、建立归属感和管理情绪的方式。
尽管争议仍在持续,但或许我们可以选择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让孩子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平衡,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这也是每一代人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