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展宏图

作者: 老二

小展宏图0
小展宏图1
开天眼。
小展宏图2
边境线上。
小展宏图3
大风吹。

印刷品

小时候,外婆进京旅游捎回一台玩具相机,相机内置透明画片,只要按下快门,即可从取景框里看到交替的画面,比如故宫和香山——一只小小的塑料盒子比神仙法宝还能装,堪称海量。怎奈到后来,故宫还是那个故宫,香山还是那个香山,新鲜感消失殆尽,终于弃之不用,最后消失在隐秘的角落里。虽然人生第一部“摄影器材”来去匆匆,但留下一段“照相”的记忆,也算物有所值。

年龄稍长,看大人就着酽茶读报,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遂倒一杯凉水取一叠报纸作阅读状,偶尔入戏太深,还要吹一吹假想的热气。乍看有模有样,实则装模作样,毕竟识字无多,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幸亏借图片半蒙半猜,勉强明白题中之义,始信一帧画面胜过千言。限于印刷技术,当时照片模糊不清,细看满目墨点,形似密码,有些神秘。

千禧年后,黑白新闻纸被彩色印刷品抢过风头,引领大众进入“读图时代”。从时尚生活到电影剧照,从世界风云到街头争吵,乘着印刷术的东风,艺术结晶遍地开花。拜前网络时代所赐,信息尚未爆炸,从而产生错觉,以为世界总有边界,只要尽力搜集,再分类排序,有朝一日必能建成一个图像的理想国。

为了这个白日梦,曾甘愿放弃口腹之欲,一味追求精神食粮,直到兴致大减,仅积攒一堆过刊尘封床下,偶尔重温,倒是为油墨纸张的恒定而暂获几分安全感,似乎凡事一经印刷即可长命百岁,哪怕千秋万代依然有迹可循。相较数码与网络,一直以为照片还是印出来的好,毕竟远离系统故障,无须为“一键删除”担惊受怕。

小展宏图4
里程碑。
小展宏图5
雨天的原野。

清末启示录

世上许多事,据说功在当代,未必利在千秋,曾经显赫一时,难敌岁月流逝。而某些无心之举,沿着历史长河顺流直下,或漂泊,或停泊,一朝上岸,非同凡响。比如19世纪末的法国驻华领事方苏雅,一位爱好摄影的公务员,下班后东游西逛,走遍昆明的大街小巷,任职数年,拍照数百,卸任后打包回家压在箱底。若非爱国青年殷晓俊远赴重洋进行抢救,昆明人恐怕无缘目睹清末的先辈与故乡。

晚清绝照不但在20世纪初引起轰动,且直接改变了殷晓俊的人生轨迹,他从此踏上漫漫长路,扛着相机上下求索,致力于为人类留下视觉遗产。不幸的是,这位理想主义者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只留作品在人间。而其作品近年陆续为南亚诸国震后修复工程效力,可谓功莫大焉。

翻一翻故纸堆,和方苏雅一样玩摄影的外国人不在少数,他们以外交传教探险考古之名进入中国,劫掠宝物的同时不忘摄影存档,以照相簿的形式传播异国风情,令西洋人“开眼看世界”。百余年后,借由出版公之于众,无论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统统与读者对视,沧桑不足,生动有余,貌似有话要说,到底保持沉默。再看城垣古建、市井商铺、乡镇村落、山水田园,大抵古朴宁静,与当下对照,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论光线构图,早期摄影者的素养不及当下公园“老法师”,况且一律黑白,谈不上氛围情绪,摸不着叙事张力,唯认真平实完整清晰而已。剩下的交给时间酝酿,要知道,经典款约等于基本款,赶不上时髦,也不容易落伍,记录时代即是摄影的红利。

继方苏雅等先驱之后,摄影术渐为国人所用,知名如梁思成、赵元任,不知名的不知还有多少。在照片的加持下,近代史的面目被极力还原,上至皇帝总统,下至黎民百姓,大到历史转折,小到街巷转角,除神仙鬼魅,只有想不到,没有拍不到。

假如照相机在人类文明早期诞生,那么当下或许能瞻仰西施的美颜和东坡的风采,看看金字塔的施工现场以及翡冷翠的灿烂辉煌……届时,教材插图一律由照片代替,让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判断麒麟是不是长颈鹿,神龙是不是扬子鳄。更有甚者,徐霞客一手执笔,一手对焦,网罗明代山川景致,与文字汇编成图文并茂的游记,出版风行400年,岂不痛快。

经典款约等于基本款,赶不上时髦,也不容易落伍,记录时代即是摄影的红利。

黑白胶片

读图时代,每日看图,看图好比看猪跑,刚跑几个来回,便开始琢磨猪肉的味道。游园偶遇大人摆弄相机,怯生生上前搭讪:“叔叔阿姨,能不能让我拍一张?”结果一概遭到回绝。摄影器材在当时属于贵重物品,万一碰坏了,把我卖了也赔不起。退一步说,一卷胶片只有36格,每拍一格都要花钱,常人轻易不忍触发快门,唯重大活动或探亲访友才舍得合影留念。对小朋友来说,摸一摸按键已然踩到红线,摄影似乎自带分级制度,“12岁以下儿童不宜。”

实际上,家里也有一部相机,机身系全金属外壳,从安装底片到设置快门,包括测光、对焦、过卷、回卷,均需手动操作,妥妥工业风。出乎意料的是,在整理旧照时,发现小学毕业前就用它拍过静物。自从掌握常规操作,偶尔找机会过把瘾,现在看来,废片率高达九成以上。当然,废片并非过曝或欠曝,亦非对焦模糊,唯不知所云而已。

别看平日对别人的作品褒贬不一,上手才知,审美与技艺相距万里。眼高手低是初学者的通病,与其纸上谈兵,不如着手练习。在胶片称霸的岁月,即便拜书报为师,缺乏耗材也是白搭,只好静候良机。

小展宏图6
男凝。
小展宏图7
自然曲线。
小展宏图8
开发区。

初中毕业的暑假,父母有心让孩子增长见闻,遂替我报名参加夏令营。难得出远门,理应用镜头记录祖国大好河山,顺便拍几张“到此一游”。临行前,赴商店购买胶片,一眼相中九块九的乐凯黑白卷,当即小手一挥斥资一百,换得弹药,准备赴前线大干一场。

怀着雄心壮志启程,未料到一切平平无奇。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在同伴们的剪刀手下兴味索然,自由活动时间离群漫步,打量空旷的场景或繁杂的人群,被难以把握的世界击倒,不知该截取哪些画面才能给旅途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无论如何,到家之前先打发掉胶卷,等冲印完毕再印证失败的经历。记得柜台上的300多张黑白照片泛着冷光,宣告鲜活记忆业已死亡,一个陌生的自己偷偷从暗房浮出水面。

掌中宝

摄影初期水平有限,进步之道在于勤勉,幸运的是及时赶上数码兴起,更幸运的是接触到脱离宏大叙事主打平民视角的纪实风潮。反正循环使用储存卡,无异于万吨胶片从天而降,哪怕第一部数码相机只有400万像素,电脑显示依然清晰,常规冲印更不在话下。甩掉高大上的包袱,素材比比皆是,利用空余时间轻装上阵,深入废弃工厂,探寻城郊铁路,游走在老街与棚户区之间,紧盯脏乱差,对废墟兴致勃勃,一旦得手,即刻转为黑白,不说有交集,起码和人文擦个边。

小展宏图9
仙山楼阁。
小展宏图10
黄河清,天下兴。
小展宏图11
现代山水。

摄影捕捉现实的瞬息万变,刹那间完成创作,方便却不自由,绘画要无中生有,为还原一个细节耗费大量时间,自由却不方便。

闲游浪荡的少年揣着相机闯入别人的地盘,常常引来好奇的目光。“这有什么好拍的……拍这个做什么……该不会是小偷踩点吧……”初逢陌生人盘问,多少有些心虚,经历多了,肚里有货,瞎话张嘴就来。三言两语一团和气,吃瓜群众放松警惕,话匣子瞬间打开,甚至被误认为实习记者,纷纷前来反映问题。谈到炊烟四起,明白大伙儿借题发挥,各抒胸中怨气,能不能解决还在其次,有个听众总是好的。

凭一部巴掌大的相机,做起记者梦,以为业内人士有充分理由出入禁区,以采访之名纵览光怪陆离,通过镜头唤醒良知伸张正义。在父母看来,学生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学习,空谈理想没有任何意义。记得高一某日下午,相机不慎跌落,功能尽废,宣告物理性死亡。高二备战,高三考试,外加落榜复读,真是无机可用,无照可拍,无期可待。

显学和隐学

高中存了一笔私房钱,刚上大学就自掏腰包喜提800万像素。小白上路,对性能一无所知,任由自动挡带我巡航,被相机牵着鼻子走遍学校内外,生生把单反当傻瓜使唤。就这样厮混一年,彼此相熟相知,摸清隐藏功能后,感受到大块头的细腻体贴。可惜大学城位于郊外,四面环山,清冷空旷,距市区近一小时车程,采风的机会屈指可数。把想拍的拍了,不知还能拍什么,幸亏图书馆收藏海量画册,足够打发课余时间。

台灯下,泡杯茶,从中文书籍跨越大洋彼岸,鉴于美术生的学渣体质,对外语束手无策,好像又回到懵懂的童年看图猜话。有心学习大师,却被异国情调带偏,每每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与其靠摄影技法助力,不如借绘画知识起飞。平面艺术限定在二维世界内,两者的基础均为色彩明暗构图,说不清谁是小巫谁是大巫。

摄影捕捉现实的瞬息万变,刹那间完成创作,方便却不自由,绘画要无中生有,为还原一个细节耗费大量时间,自由却不方便。通过摄影,既能理解空间透视,又能为创作提供切实参照,而绘画有助于提升审美,用来拍照,则事半功倍。作为门外汉,借由美术曲线救国,摄影略见画意,绘画也增添镜头感,可谓相辅相成。记得某次写生归来,有位女同学以我的风光照片作为底本绘制油画参加美术评选,结果竟然获奖——她获奖如同我获奖,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底气大增。

小展宏图12
下沉市场。
小展宏图13
三件套。
小展宏图14
与大师合影。

美院四年,看过不少画册,也拍过不少照片,苦于无人指点,只好打着灯笼在黑夜摸索。大学毕业后,曾买来一本《论摄影》逐字阅读,越读越糊涂。听文艺青年谈罗兰·巴特,学渣体质再度现身,至今云里雾里,对《明室》敬而远之。看专家解析布列松,刚明白决定性瞬间,就视徕卡相机为神物。拿日系大师的自述解闷,被戏谑玩世逗乐,又被深刻内涵折服。捋一捋现当代摄影小史,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有新意,怎么玩都可以。

身为局外人,抱着自娱自乐的态度闷头拍摄,极少与同好交流,遑论混入圈内成名成家。偶尔赴摄影展参观,作品尺寸之大,几乎顶破天花板。近看画质清晰影调丰富,退几步再打量……怎么和手机拍的一样?向来摸不透器材党的兴奋点在哪儿,莫非照片大小与美丑成正比?私以为照片的缺点容易被大画幅遮掩,却在方寸间暴露无遗,就像电影的品质与巨幕影厅的关系。

算一算历年积累的素材,真正落地的寥寥无几,其余的看之无味弃之可惜,整理过后,干脆统统存入硬盘,犹如方苏雅的百年箱底。

(责编:常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