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牛行情仍将延续

作者: 玄铁

本周,银行板块冲高回落,沪综指亦在触及年内新高3555点后缩量回调。这是短期见顶的预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政策顶多先于市场顶

在率领沪综指冲击3555点高点之后,全国性银行指数率先回落,周三收盘价较上周五创出的历史峰值缩水3.3%。金融实证显示,A股是政策市,政策顶多半先于市场顶,时间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经典案例是1996年下半年起,“12道金牌”让股市承压,大盘撑到次年5月见顶。为掩护大盘“牛转熊”时软着陆,银行股往往逆势护盘,延后见顶。

在3500点关口,关键问题是政策牛是否仍在?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高于市场预期。国际投行最近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率至5%左右。同时,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较狭义货币M1的增速剪刀差为3.7%,比去年9月的峰值14.24%大为缩窄,经济活力上升,市场悲观预期改善。这或是今年A股延续去年9·24政策牛行情的宏观向好因素。

当经济预期转向乐观之时,会否是宏观调控基调转向之际?答案是否定的。乍一看,M1增速扩张,预示着活钱如潮涌,A股牛市呼声渐起。如此情形缘何和实体经济的体感温差较大?答案是M1增速大涨,是因统计口径变更。从今年一月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如微信和支付宝客户资金)纳入M1范畴。当月,M1余额约为114万亿元,同比和环比增速约为67.6%和69.8%。

自从2018年2月至今,M2-M1剪刀差唯一为负值的月份是2021年1月的-5.3%,当月M1同比增速为14.7%,预示着投资活动过热。次月,沪综指见顶3731点,至今仍未逾越。如今,这一历史难以重演,M1增速大涨的概率极低。

美股重现流动性泛滥

本周一,比特币最高升至每枚12.32万美元,年内涨幅约为25.3%。XBTO Trading LLC的高级交易员曼德雷斯日前将比特币定义为“宏观对冲工具和结构性稀缺的价值储存手段”。另类解读是:比特币疯涨是美元流动性再度泛滥的缩影,亦是华尔街利润为王和加速美国脱实向虚的明证。

据亚特兰大美联储预测,美国GDP上半年增速约为2%。对比美国6月CPI同比上涨2.7%的数据可知,美国经济景气和股票牛市均是通胀和债务扩张所拉动。据FactSet数据,标普500指数成份股预计第二季盈利将增长4.3%。可见,支撑其28.8倍的滚动市盈率的,并非盈利超预期增长,而是伴随赚钱效应而来的炒家云集和流动性溢价,这一趋势的惯性极强。

若是美股牛市延续,港股有望再创新高。从技术面来看,恒生指数较去年10月峰值上涨5.49%,年内涨幅逾22%,已重回技术性牛市格局。跟涨的沪综指要重回去年10月峰值,需上涨4.87%,且需权重板块发力助推。

银行股惯性上涨趋势将延续

A股构建耐心资本群体并非旦夕之功,需让长期持股的赚钱效应发酵,而非让高抛低吸者赢。

周二晚上公告显示,中国人寿拟悉数减持所持杭州银行5078.94万股股份。杭州银行股价较2023年谷底上涨75.4%,滚动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5.1倍和0.94倍。若中国人寿最终清仓式减持持有16年之久的杭银,则隐含两大信号:一是银行股市净率一倍会否是估值上限?这决定银行股能否由估值修复行情,向慢牛长牛式蓝筹演进;二是国家队清仓减持银行股不是个案且接连发生,则银行指数短线或将见顶。

事实上,银行股指数近期升至历史高位,皆因上涨引擎是“接轨牛”,而非“业绩牛”。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净息差(1.43%)低于不良贷款率(1.51%)。有三大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招行市净率回到一倍以上,树立了估值新标杆;二是同股同权的银行A股和H股估值趋近甚至并轨。招行和邮储银行的A股较H股的溢价率分别为-2.99%和6.13%;三是全国性和地区性银行指数静态市盈率分别约为7.56倍和6.64倍,估值差距缩窄。

长远来看,银行A股有向美股同行估值接轨的趋势。数据显示,周三,美股银行指数(滚动市盈率12.8倍)、A股银行指数(静态市盈率7.45倍)和港股内银股指数(滚动市盈率6.7倍)较4月份谷值分别上涨24.3%、25.3%和36.5%。三者均已跨入屡创历史新高的牛市周期,进入飞轮效应中的惯性自转阶段,若无重大外力干预(比如大资金集体减持),惯性上涨趋势将延续。

(作者系职业投资人。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