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的演进模式、主要困境及深化方向
作者: 高士晶 郭子菱
[作者简介](1992-),女,山西大同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1-),女,江苏镇江人,在读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EJA200399,项目主持人:)和2023年科研项目“新时代竞赛成果转化教育资源的运行过程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RKC012341,项目主持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6-0005-09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使命[1]。职教资源作为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区域发展生态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合理调度资源能有效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区域职教发展差距,强化职教资源的跨区域配置,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近年来,在相关政策引领下,东西部职教协作机制不断完善,通过资源联动探索,已初步形成“校一校”“校一企一校”等多条资源联动通道,累计完成千余个专业点、实训基地等的对接与共享,并探索形成多种联动模式。随着职教东西协作的稳步推进,职教资源通过跨区域流动实现系统整合与创新重组从而呈现新的联动模式,也衍生出阶段性发展问题。对此,亟须梳理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的各类演进模式,并从政策、资源及制度等方面寻找优化路径,推进区域职教资源的高质量联动。
一、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的时代价值
积极推进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具有多重价值。在国家战略层面,它有助于优化区域职教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效能。在社会系统层面,它有助于构建服务型社会,增强社会协调发展动能。在个体发展层面,它有助于释放个体职业潜力,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一)国家战略层面:优化区域职教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职教资源协调发展是国家密切关注的时代命题。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持续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机制。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总体来看,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举措要求区域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突出职业教育资源调度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不仅是制定职教政策的必然考量,也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路径。
(二)社会系统层面:服务技能型社会构建
推动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是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关系层面,该行动通过共享东部先进职教理念、培训模式及实训资源等,赋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体系升级,提升当地劳动者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人发展动能。在政治关系层面,该行动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的“服务技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性要求,通过打破地域壁垒、促进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公平性,为服务技能型社会构建提供稳定的政治保障和制度支撑。在文化关系层面,该行动通过输送、转化相关资源,向西部欠发达地区传递先进技能文化,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深化终身学习理念,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文化生态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时代发展目标。
(三)个体发展层面:助力职业跃升
推进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不仅是助力个体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的重要支点。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为个体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西部地区通过引入东部前沿产业技术、优质课程、“双师型”师资及真实项自案例等,有效弥补了个体因地域限制造成的技能短板与知识滞后,使得个体层面的专业技能更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该行动打破了地域局限,让个体深人接触产业前沿理念、管理方法及行业文化生态,极大拓展了个体的职业认知与创新思维,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此外,资源联动带动建设的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联合培养模式及跨区域实习实训等,深度优化了个体技能实践路径,加速了从基础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缩短了职场发展适应期,推进了个体的职业成长与价值释放的同步实现[1]
二、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的演进模式
纵观我国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发展情况,根据联动主体、联动方式、资源类型等进行分类,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演进模式:政策驱动帮扶型、资源互补合作型、产教融合共建型。这三种模式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状态,生成不同的行动效果,深刻影响着区域间职教资源布局及发展效能。
(一)政策驱动帮扶型
区域发展非均衡性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21世纪初期,我国西部地区GDP总量约为东部地区的1/3。到2023年,我国西部地区GDP总量约为东部地区的 40% 左右,区域间发展分化的挑战仍然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相关政策就鼓励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并展开了初步探索[2]。为缓解区域发展非均衡性问题,中央持续强化战略统筹责任,通过制度供给,缓解区域差距[3]。其中,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此后,中央将职业教育作为东西部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抓手,强调地区统筹协调,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推进东西部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在该阶段,政策驱动帮扶型模式是主要行动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801.pd原版全文
政策驱动帮扶型模式主要指由中央规划统筹,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推动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定向传送职教资源的运行模式。这是最基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主要以民族地区专项扶持计划、组团式职教援疆为代表(见表1)。2005年起,宁夏多次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先后与东部2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联合招生办学协作关系。2010年起,等12个东中部省市的44所职业院校开始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在该模式运行过程中,中央通过制订支援计划、出台专项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及建立保障机制等举措,构建起职教帮扶发展的最初框架。职业院校依托此框架,将东部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引入西部,推动实现职教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和利用。从资源类型来看,此模式主要侧重于基础性资源的传输和配置。具体而言,帮扶资源类型涵盖教学设施、教材等硬件资源以及标准化教学软件资源。这类资源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与再生产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从帮扶深度来看,由于该模式主要依靠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帮扶深度相对有限,更多体现为对易于转移的基础性资源的输送,难以有效触及专业建设、教师实践、实践基地建设等稀缺性隐性资源的深度交流与共享。
表1政策驱动帮扶型模式的代表性省域行动

(二)资源互补合作型
2016年,教育部、原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落实东西部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这是国家从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东西部职业院校“协作行动”的要求,突出东西部院校的双主体合作地位。东西部省(区、市)按照该方案要求,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等建立结对合作关系,促进东西部职教资源协作联动[4。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以促进就业脱贫为导向,建立多方联动、通力合作、整体提升的职业教育扶贫新机制[5]。同年,青岛市教育局印发《青岛市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实现协作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脱贫与青岛市劳动力缺口补充的有效对接。在此情况下,政策驱动帮扶型模式逐步升级转向资源互补合作型模式。
资源互补合作型模式指东西部职业院校以差异化资源禀赋为基础,突破单向资源流动范式,提出双主体或多主体合作开展职教资源双向联动的运行模式,主要以苏陕协作、津新合作为代表(见下页表2)。2019年,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精准对接开展航海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同年,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与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在师资培的优化配置工作。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以制度革新为核心,以平台搭建为突破口,构建起以城市为关键节点、行业为重要支点、企业为主要着力点的改革推进机制[]。该方案试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使教育与产业体系中的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实现跨域融合、优势互补。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训、技能脱贫专班共建、技能专家团队培养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就如何互融互通、实现双赢达成共识。该模式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等理念为基础,着力搭建东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结对合作关系,开展互派挂职干部、共建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推进师生交流等,探索委托管理、共建分校、组建职教集团或学校联盟等深度合作形式,从而实现跨区域资源联动。从资源类型来看,此模式不仅涉及基础资源的交流,更逐步扩展至稀缺性发展资源的共享,对口优质资源比重提升。从合作深度来看,该模式要优于前一阶段的政策驱动帮扶型模式,合作双方通过深度沟通协商,对接资源需求,突破单向帮扶或简单资源转移的局限,实现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地域特色资源等异质性要素的整合重组,推进跨区域职教资源的优化配置。
表2资源互补合作型模式的代表性省域行动

(三)产教融合共建型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推动东西部对口资源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8]。同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穗毕人力资源开发协作产教联盟”,并与企业共建“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构建产教供需适配机制。基于此,在东西部地区职教资源联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产教融合共建型模式。
产教融合共建型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资源调配机制,全面深化了各方合作关系,主要以粵黔协作、浙青协作为代表(见下页表3)。2019年之后,贵州省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先后与广东美的集团、东莞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班,探索"广东制造业 + 惠水人才培育"新模式。该模式侧重多类型主体协同搭建合作平台,沿用先进理念,整合行业、产业生态等核心资源,突破地域限制,聚焦行业发展痛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从而构建起“教育链一人才链一产业链"深
表3产教融合共建型模式的代表性省域行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8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