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 张兵 刘洋

[作者简介](1972-),男,江苏射阳人,校长,研究员,博士;0 1986- ),男,江苏阜宁人,,讲师,硕士。(江苏盐城224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技工教育场域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S2024ZN001,项目负责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6-0107-06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为就业市场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更高。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供给的主渠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黄炎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职业教育须以社会化、科学化为原则,以手脑并用为方法”,其思想精髓与当下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诉求形成历史性共鸣。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深化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需以这三大理念为核心,构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的教育体系。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包括“社会化”“科学化"“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内容。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在当代职业教育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社会化"理念。黄炎培在1914年作国内第一次教育考察之后就明确指出,“离社会无教育,欲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1”。稍后他在《职业教育》一文中又指出,“是故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2”。可见,黄炎培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化”要求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2.“科学化"理念。黄炎培指出,“今时之社会,所需者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者何业?必一一加以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给其要求;而所养人才,自无见弃之患[3]”,这充分表明,他认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必须进行科学且充分的调研工作。至于学校的办学层次,同样要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做决定,“宜根据各该职业之状况,以定设校之程度[4]”。黄炎培提出“科学化”的教学原则,强调职业教育需“以科学方法解决生计问题”。

3.“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念。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办》一文中明确指出,“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作工自养,是人类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5]。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教学原则,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

2022年,人社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目前,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基本形成“国家顶层设计一地方试点推进一院校落地创新”的三级联动格局,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校企协同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脱节。校企协同制度设计是从理想化的合作愿景出发,构建“双向参与、互利共赢”的框架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困境重重。

第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24年组织实施了第三轮全国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49.72% 和 20.47% 的企业表示校企合作困难主要在于“资金补贴或者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和"没有顺畅的合作模式”6]。这表明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往往面临经济支持缺乏和合作机制不畅的问题,导致合作难以深入和持续。第二,校企合作面临模式单一化、合作浅层化问题,未能向课程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协同的纵深方向发展,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首先,制度保障的缺失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当合作中出现利益冲突或意外情况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往往导致合作中断。其次,企业对合作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存在顾虑,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最后,双方的合作目标不一致,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协同合力,合作效果不佳。学校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和育人效果的全面性,企业关注生产效率提升和利润增长。第三,不同规模企业的参与热度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大型企业因资源丰富,能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与优质院校合作成效显著。例如,中车集团计划在江苏常州投资18亿元建设中车“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变学校办学"为“中车办学”。中铝集团通过成立职教集团,实现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并将部分生产车间改造成“企业课堂”,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但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较难复制。中小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时的积极性普遍较低,主要基于担心学生实习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企业的付出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和合理回报等多方面原因。

2.课程供给滞后于技术迭代。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技术迭代对技工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然而,部分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更新机制的缺失对专业设置的影响。笔者调研发现,目前技工院校约 30% 的专业尚未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需求不匹配。精准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匹配课程体系的优质课程资源、适应课程体系的教师团队、支撑课程体系的实训系统等是打造技工教育高水平专业体系的关键环节[8]。这表明,课程更新与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是技工院校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要求。

3.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制约改革成效。在当前技工院校的考核体系中,传统笔试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技工院校汽车维修工技能等级认定中,学生即使实操熟练,理论笔试不过关也难合格,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答辩、企业导师评分等反映综合职业能力的模块,因诸多问题逐渐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项自答辩面临缺乏明确统一标准、企业导师评分机制不完善、操作复杂、学校组织管理成本高以及各方沟通协调难度大的困境。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投入高、认可低"的循环危机。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改革,却因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许多改革成效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挫伤了各方的改革热情。评价内容与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例如,一些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数字化能力、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但现行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却难以跟上这一快速变化的步伐。传统评价体系多侧重于对既定技能和知识的考核,如在一些职业技能鉴定中,仍以传统工艺操作规范和基础知识记忆为主要评判标准,而对于新兴产业所急需的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缺乏明确、有效的衡量指标,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新兴产业企业,往往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4.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场景融合不足。《职业能力建设法规与政策》规定,“技术理论课教师至少具备相关专业初级技能职业资格。其中,具备中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的应不低于30%[9] ”。然而,当前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存在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严重制约了技工院校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多数专业教师是直接从普通高校毕业进人技工院校任教,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情调研数据显示,超四成院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三成有余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但工作时间不足3年。另有学者通过对15名机械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在企业实践时,企业师傅指导流于形式,大多数只是教授具体操作步骤,对基本原理讲解得不充分,且教师很难找到与自身专业完全匹配的实践岗位,导致企业实践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部分学校虽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授课,但占比不高,且教学规范性参差不齐。企业导师大多数从企业生产一线直接进入课堂,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例如,有的企业导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实践经验的分享,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有的企业导师则由于教学经验和技巧不足,无法将复杂的实践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在当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工院校在这些领域的课程开发面临巨大挑战。由于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技术应用和人才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在课程开发方面力不从心。以智能网联汽车运维课程为例,一些技工院校的教师由于没有在相关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技术等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和深入,难以开发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仅有少数技工院校开设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课程,且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的深人了解和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耦合逻辑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技工教育在多个方面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这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历史借鉴。

1.“社会化"维度的耦合逻辑。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社会化"理念,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紧密相连,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样体现了“社会化”的追求。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正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在新时代技工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黄炎培“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的主张与当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理念上其实是共通的,即企业提供先进设备与技术标准,学校输出系统化教学能力,双方联合打造“车间即课堂”的沉浸式教学场景,从而形成“技术升级 $$ 课程重构 $$ 人才供给”的闭环。

2.“科学化”维度的耦合逻辑。黄炎培倡导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主张职业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专业设置上,他主张通过对社会职业的调查和分析,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调研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支撑的改革思路,与黄炎培职业教育“科学化”思想一脉相承。第一,技工教育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对产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要求的科学调研和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通过将产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第二,技工教育采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估。“科学化"教学原则助推课程重构“能力本位”考核体系,形成“理论考核 + 技能操作 + 职业素养”的评价框架,有效破解了传统技工教育中“考核脱离生产场景”的痼疾。

3.“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维度的耦合逻辑。“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原则之一。他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做"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只有手脑协同,才能培养出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技工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割裂的状态,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亲手操作设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手脑协同。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与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

四、深化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黄炎培提出的“社会化""科学化”“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三大理念,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1.以“社会化"理念为导向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工院校要搭建多元参与的合作平台,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打破传统校企合作壁垒,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有效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例如,技工院校可以尝试与铁路局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铁路局提供先进的铁路运输设备与技术标准,让学生在实训中接触到与现场同步的技术要求;学校则发挥系统化教学能力优势,将铁路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拆解为“铁路机车构造与检修”“信号设备维护"“列车调度指挥”等模块化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对应具体的岗位能力目标。双方联合打造“车间即课堂”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形成“技术升级 $$ 课程重构 $$ 人才供给”的闭环。

社会化办学要求教育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需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下技能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订单式""定向选拔”“岗位能力模块化嵌人”“双选承诺制”等话语表达,无不体现了黄炎培“职业陶冶与公民训练并重”的教育思想。校企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可产生“ 1+1>2 ”的协同效应。例如,技工院校可与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围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精准对接行业科技创新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2.以“科学化"理念为支撑完善课程设置。黄炎培倡导的“科学化"理念要求职业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一,技工院校深入企业调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开发模式。积极参与人社部组织的工学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工作页开发,构建合理有序的一体化课程开发路径,涵盖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取与实施、学习任务与学业评价等环节。第二,技工院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通过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技术更新和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满足产业需求。第三,技工院校打破传统学科逻辑的桎梏,借鉴企业劳动组织方式,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解构岗位能力需求,以此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可以联合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将工作任务中的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车间技术迭代”与“课堂知识更新”的同步化。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实训教材、教学资源库等方式,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和技术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避免知识滞后。

3.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念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景性、生成性、分布性及条件性等特征,知识在应用场景中更易被理解与掌握[10]。技工院校师资队伍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创设贴近产业需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因此,学校层面要按照“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原则,系统构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构建“双向流动 + 能力认证”的师资优化路径。第一,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技能,确保教师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同时,引入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发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指导学生“手脑协同"操作训练。第二,实施“工学一体化"师资专项培训计划。根据《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标准》,制定学校《工学一体化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与认定,建立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教师企业实践过程管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实一体、技术精湛的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第三,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师分阶段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清晰的标准和要求,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成长脉络。这种分阶段培养模式,让教师能够在不同阶段找准自身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升能力。尤其是一级工学一体化教师,肩负着引领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在课程开发方面,一级教师具备出色的能力,能够组建和领导专业团队,精准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在指导帮扶层面,一级教师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能够精准指出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坚实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61.

[2]黄炎培.新大陆之教育(下编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517.

[3]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J].教育杂志,1917(7):7-17.

[4]黄炎培.草拟河南职业教育进行计划[J].教育与职业,1922(39):6-8.

[5]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53-162.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职业教育受到认可实际感受超越预期[N].中国教育报,2025-04-29(5).

[7]李新玲.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难题亟待破解[EB/OL].(2021-10-22)[2025-03-22].https://news.qq.com/rain/a/20211022A05FT500?suid=&media_id=.

[8]冯小平.以内涵建设为驱动走特色发展之路—新《职业教育法》对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启示[J.中国培训,2022(6):24-25.

[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职业能力建设法规与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616.

[10]王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9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9:122.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Work-Study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BasedonHuang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Zhang Bing Liu Yang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faced with several problems,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and operational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the lag ofcurriculum supply behind technological iteration,the lag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restricting the reform effect,and th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scenarios.The three concepts proposed by Huang Yanpei, namely "socialization","scientization", and "combining hands and brains, integrating doing and learning",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zation"concept,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etup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cientization" concep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with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hands and brains,integrating doing and learning" as the core.

[Keywords]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work-study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mbining hands and brains, integrating doing and learning

(栏目编辑:黄晶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81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