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赵玉萱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32-04
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阅读与写作一直是两大核心。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是教师关注的问题,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那么,在阐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有效运用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读写结合模式运用的价值。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文本共情能力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文本共情能力相对偏弱。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感受阅读文本想要传输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学生的阅读停留于表层。此外,学生共情能力相对偏弱,则意味着教师在引领学生剖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这也会让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大幅降低,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阅读兴趣低
初中生因年龄较小、专注力偏弱,因此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呈现出“3分钟热度”的情况。而语文阅读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剖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专注力要求相对较高。在教学重点课文时,教师往往会安排3\~4个课时进行讲授,学生长久面对同一篇素材很容易丧失兴趣,进而转移注意力。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未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保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走神等相应问题,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三)阅读和写作联动少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些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而阅读和写作并非完全割裂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阅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素材支撑,学生可以结合学习过的阅读素材积累好词佳句、表达手法以及写作手法,将这些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写作当中,提高写作质量。而写作则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思路指导,通过行文思路的规划和阅读素材的回顾,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未能重视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联结,导致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科素养。
二、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师逐渐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内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优化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而读写结合模式的有效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和乐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造高效课堂和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也可以解决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主要难题,即阅读问题和写作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自信,而建立学科自信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是现阶段教育研究的重点,教师应当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来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等。而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确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写作质量,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生可以在读写结合模式下实现思维、审美鉴赏等能力的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自标,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三)有助于学生人格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教师不仅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提取文本的核心内容,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同时也需要借助语文文本来渗透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观念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教师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利用阅读文本让学生明确美丑、对错和善恶。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更是成为德育渗透和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则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特质,满足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
三、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借助“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要通过读写结合模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阅读教学需要借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构建情境,进而为学生的文本理解感知提供更多助力。而写作也需要借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维度来表达观点,提高写作质量。想要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入“合作探究”教学,将其与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相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文章中哪些段落是对‘桃花源’景色的描写?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桃花源的定位?”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展开讨论:“自己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初中生知识储备有限,社会阅历也欠缺,所以在想象“桃花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片面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会说“桃花源”中有电脑、有游戏等,却不会考虑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是思维碰撞、观点融汇的舞台,不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地增添自己理想中“桃花源”的元素,让学生想象中的“桃花源”更趋近于世外生活的美好境界,而非一个简单的“机房”。由此,学生在撰写文本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写作内容会更加完善,写作效果也会因此而提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9.pd原版全文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翻转剧情续写:“假如菲利普夫妇在那艘船上看到的富翁是于勒,他们会有怎样出色的表现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会深人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创造性地延续故事,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借助“批注式”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面临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困境,同时也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对词汇语句的理解不到位,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乱用词语的情况,这很容易引发语言歧义,出现语句不通、表达失误等问题。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模式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这些写作问题,通过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更多高质量的语句输出,为文章提供点睛之笔。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积累经典名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出师表》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人“批注式”阅读方法,分析文章中哪些词汇可以运用于写作当中,并在批注时写下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及个别词汇的运用场景。《出师表》中较具代表性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可以很好地反映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则形容诸葛亮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的品质。熟悉并理解这些经典句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角色特点,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先让学生分析文章展示了几幅春景,每幅景色的特点又是怎样的,描写不同图景的语句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学会重点圈画批注,写小草的生命力:“偷偷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花的繁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雨的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面对这些描绘大自然的好句,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摘录积累,进而借鉴并运用于自己平时写作当中。当然,这么文质兼美的写景经典散文教师不能忽略仿写环节,可以运用“读、仿、写”三步转换,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描写“春花”“春风”极具感染力的语段,来仿写“秋天的花”“冬天的风”,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好句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三)借助“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学会梳理行 文思路
梳理行文思路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行文思路不连贯、文章东拼西凑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学生作文的整体质量和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为学生的行文思路梳理提供更多助力,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绘制来解决写作问题,提高写作质量。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引领学生整合文本的主题核心,明确文本主要表述的内容和事件,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精读不同段落,提取段落核心,然后尝试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针对“思维导图”,深人分析文章先后描述的内容,将各段落串联在一起,来突出父亲对子女之爱。由此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了整个故事,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这四个“背影”的描写,共同构成了这篇散文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世界。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空间和平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可以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和颜色来绘制独具特色的“思维导图”。
通过学习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更加清晰明了,更有助于提升构建文章写作框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章的行文思路,以某“物”为线索,贯穿全文。例如,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物品(爷爷的老花镜、奶奶养的菊花),写回忆亲人生活点滴的文章,表达亲情。
又如,议论文《敬业与乐业》的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教师要把梳理行文思路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生学会抓住全文和段落关键词句,准确提取归纳主要信息,然后绘制“思维导图”。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敬业”是一个重要的分论点,教师可以选取这部分内容进行深人探讨、重点突破,让学生在精读与分析中绘制“思维导图”: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该"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以《中学生讲礼仪》为题,仿照该行文思路写一篇议论文。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学生将会逐渐克服对议论文写作的恐惧,极大地提升
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借助“群文整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群文阅读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群文整合”阅读同步解决学生阅读问题和写作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剖析文章,提取文章的主旨;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明确文章中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分析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拓展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学生可以以“鲁迅生平”为基础,感受鲁迅先生的苦与乐。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教师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这三篇文本进行“群文整合”阅读教学,学生将从中全面细致地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基于此,教师让学生以《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为题写文段,引导学生深人思考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以及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在扩充学生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孔乙己》这篇文章的主题为出发点搜索相应的素材。孔乙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被封建制度毒害。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以“封建制度毒害”为主题搜索类似的阅读文本,如选择《范进中举》《祝福》进行群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还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教师还可以从写作手法、叙述方式等多个维度来丰富学生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孔乙己》和《故乡》两文有相似之处(采用对比映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深化对鲁迅作品的理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拓宽阅读视野。
另外,为更好地提升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效果,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篇素材,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和倾向来挑选想要阅读的文章。让阅读赋能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并在写作能力培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类经典文学作品后,要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或书评,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论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引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厘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养,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梁玲.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析[J].知识文库,2024,40(20):29-32.
[2]薛瑾.巧用读写结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以《背影》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26):37-39.
[3]张金芳,张飞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4(9) :4-7.
[4]袁合鹏.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J].语文月刊,2024(9):45-47.
[5]张方远.群文阅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4):53-55.
[6]陈江南.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以《梦回繁华》为例[J].中学语文,2024(23):68-70.
[7]陈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实践策略[J].亚太教育,2024(16):33-3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