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探究

作者: 柯盈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74-04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单纯依靠知识的讲解、灌输难以实现。教师要结合现代教学思想,以基于学习目标和语用情境的具体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其“学思用创”的基本能力。课堂迁移创新类活动是学习活动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又超越了语篇本身的内容和价值,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思考和感悟,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深层内涵,完成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深度理解,培养多元思维,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情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具有科学性、贴合性的迁移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教材为基点,进行纵深挖掘

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文本。教材文本是教学的参考和依据,能够给学生提供多重信息和资料。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点,进行纵深挖掘。

(一)文本资源提取

高品质课堂呈现需要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辅助,而活动设计不是随意而为的,它需要在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提取、归纳整合。教材文本内容较为丰富,且知识点是零散地分布于教材中。小学阶段,学生对知识学习有一定敏感度,但部分学生难以精准掌握重难点,这样的学习探究就容易偏离正轨,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提取文本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梳理就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不仅要从形式上进行优化革新,更要“万变不离其宗”,关注教材本身蕴含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具体信息的带动下,学生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将其迁移到新的语境中,提升实践运用能力。

以学习北师大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Family”为例,教师先从宏观视域出发,对单元主题和内容进行有效梳理,为迁移活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该单元主要围绕家庭这一主题展开,家庭成员的基本构成是学习重要内容,学生要以“Thisismy..."这一句型的学习感知,更精准地了解并掌握介绍家庭成员情况的方法。丰富多元的内容让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切入点。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探究,促使其对知识有更精准的把握。以Lesson1中的内容为例,教师给出具体化的预习任务。“Thecompositionofeachfamilymemberisdifferent.Pleaseprovide text information and createa familymembercard."学生带着任务逐渐进人学习状态,感知信息,在此基础上制作家庭成员卡片。完成文本信息提取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自然游刃有余,也能为后续的知识迁移提供切实保障。如学生提取到Mynameis...以及Im...这些基础的句型,教师在后续活动设计时就以这些知识点为引子,设计自我介绍的活动,学生将制作好的人物卡片佩戴起来,全身心投入角色感知中,以文本资源为契机,展开深度思考,完成知识运用。

(二)多重模仿类比

活动迁移创新设计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层次需求,展开多重设计。模仿类迁移活动是基本的选项,它是一种浅层的教学呈现。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变式训练,对学生展开具体指导,促使他们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类比迁移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活动设计,它是在教材文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紧密性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加实用的场景,让学生在推理中论证,在想象中创造,拓宽其知识面的同时,深化其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教材文本内容的多重模仿类比超越了语篇本身的价值,它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高阶思维逐渐生成。

以学习北师大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3“Learning”中Lesson1“IlikeChinese”为例,教师以朗朗上口的chant激活课堂,导入主题,并围绕本单元核心问题Howcanwelearnwell?进人文本学习。教师聚焦本课主题,以问题链为导向,活动为依托,梳理语篇,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互动中,更好地探究主题意义。学生思维敏捷,更好地投人文本主题探究中,对话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很快得以呈现。为了进一步夯实学习成果,展现知识的独特魅力,完成学习迁移,教师通过创设同伴合作采访等真实语境,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点,交流和讨论对不同学科的喜好。"Everyone's favorite subject isdifferent,what’syourfavorite subject? Please imitatetheconversationcontentandpresentit.”接收到信息后,学生认真研究起来,将文本信息,进行知识迁移运用。文本是较好的例子,也是优化的学习材料。在文本对话的类比模仿中,学生举一反三,综合能力以及表达欲大大提升。与此同时,该课育人价值Wecanstudytogether and help each other,so that we canlearnwell.在课堂中得以展现和落实。

二、情境为辅助,规划活动路径

情境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亦需要情境的辅助和支撑。在多重情境的助力下,学生能更精准地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文化意识和多重思维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塑造。

(一)视听情境呈现

课堂教学活动化、情境化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通向高品质课堂的必由之路。设计活动时,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动画,从视觉听觉角度出发,给学生创设直观立体的学习感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热情。创设视听情境,教师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武装课堂,将多媒体融人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中,给学生带来独特新颖的体验。小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感知点,以多媒体情境为媒介,为教学活动提供强大助力。立体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教学变得更加丰盈立体,妙趣横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20.pd原版全文

以学习北师大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Friends”中Lesson1“Meetingnew friends”为例,教师通过系统分析,发现本单元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要想精准把握单元内容体系,学生必须掌握介绍人物和描述人物特征的词汇及简单句型,能够抓住周围人的外貌特征进行描绘。为了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知识,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教师可以播放歌曲,调动学生感官。“Pleasecloseyoureyesand listen carefully.Whatis the feeling thissonghasbroughttoyou?”当Weareallgoodfriends的歌声响起,学生立刻打着节拍,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感知状态。欢快的歌曲以及富有节奏的律动瞬间激活了课堂,学生学习活动伊始的困顿、低沉情绪一扫而光。学生得到调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分析理解,很快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夯实学习成果,教师给出“人物画像”的迁移性学习活动。“Can you recognize whose friend this isbasedonthedrawing?"学生结合刚才所学具体知识点和生活经历,在多重融会贯通中,完成知识理解和运用。学生本身对知识具有极强探知欲,在生活情境的带领下,学生情感认知得到激发,主动破解知识的动力更强。

(二)趣味故事讲述

情境创设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出发,展开探寻。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要进行多维融合,将多种情境进行交叠处理,增加活动的韵味和感染力。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的故事能够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兴趣点、思维起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故事聆听讲述中,让生动有趣的故事触发学生情感认知,定能最大限度激活学生,让课堂教学迁移活动进发无穷活力。传统简单、粗略的单一化情境呈现难以激活学生内驱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接已有认知,让学生在故事聆听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思索状态,促使其建立知识的有形认知。在多元故事的辅助下,教师充分利用游戏、竞猜、造句、表演等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特定活动场景,能最大限度地凸显故事价值。

以教学北师大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Friends”中 Lesson1“meetingnew friends”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借助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本单元主题是朋友,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就从单元主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Whatmakesa friend?"学生对这个问题缺乏鲜明认知。教师以教材文本中展示的场景和内容为例,展开系统学习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所触动,对学习主题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实,设计“真心话大冒险”的活动,学生讲述自己与朋友初次见面的场景,并将自己的真心话写出来。“Whatwasthe first time youmetyourgood friend? Tellitin theform ofa story."学生的表述自然是丰富多变的。教材文本中的内容主要阐述的是朋友的外貌形态特点以及介绍朋友的方法。学生受到文本启发,从生活经历着手,进行故事讲述。如:“周末下午,我正在踢足球,不小心摔倒了,一位个子高高、头发短短的男生将我扶了起来,后来我才知道,他叫Tom,是我的邻居”真心话大冒险的活动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还能关照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从而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三、实践为支撑,指向高阶思维

学习活动设计,需要围绕主题语境,展开多元化设计,在文本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设计知识迁移类活动,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中,深化对主题的把握,生成多种学习技能。

(一)文化因子渗透

英语属于外来语言,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接触知识层面的内容,还会有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在活动中融入文化因子,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彰显学科独特价值和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渗透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更加深刻,学习视野得到拓展,文化意识大大提升。基于迁移类实践活动,教师不妨从内容上着手,引入更多信息材料,让文化因子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细胞中,实现中外文化的多元碰撞。可以文本为参照,关联历史文化名人以及相关词汇、句型蕴含的文化内涵。分析句式结构时,可以通过英汉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进而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逻辑。

以学习北师大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Family”中Lesson3“Welcome,Xiaobei!"为例,教师以思维导图为触发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完成文本信息内容提取、整合。学习活动结束后,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中。单纯的知识检验是乏味单调的,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锤炼其思维品质,教师还在实践训练中渗透文化因子。如:“到别人家做客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中外之间对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欢迎客人都有哪些不同点呢?请大家根据下列场景,将相关内容展现出来。”学生异常兴奋,借鉴文本内容以及中华传统习俗进行设计。中外文化存在差异在做客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过程中学生异常兴奋,学习动机得到激发,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二)学科多重融合

语言训练要有更多实践应用契机,才能将学生引向更高认知层级。在知识迁移训练中,学生才能完成知识内化,获得全面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新课改下的英语迁移创新活动设计,教师要打破固有认知,突破学科边界,在英语活动中引人诸多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科有效融合,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英语学科本身囊括多方面内容,与其他学科有多重关联性。如果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能够发挥其他学科优势,将其与英语知识进行融通,以独特有趣的方式展现训练,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融合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相关因子,不仅能增强训练的科学性,还能丰盈训练内容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语言学习习惯,为英语核心素养生成提供助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2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