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赵天俊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82-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在英语教学期间,不仅要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还应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日常教学期间,逐渐渗透跨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英语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文化意识的培养方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精神,掌握文化交流技巧,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小学英语中文化意识培养方向
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促进综合能力发展。教学期间,应渗透优秀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对多元文化保持尊重态度,以促进文化素养发展。
(一)理解文化知识
小学英语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关键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意识。教师应融人中外优秀文化,丰富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客观平等的心态进行文化交流。另外,教师可引入民族故事、传统习俗等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同时,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增强对文化多元化的感悟。英语教师也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确保在教学期间融入的文化内容准确,能够切实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以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二)培养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交流技巧,还要求在实际活动中灵活应用,保持顺畅的沟通关系。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正确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文化见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技巧的重视,适当组织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活动,为学生的语言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促进语言技能进一步发展。通过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也能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实现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紧密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为后续的英语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培养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是帮助学生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关键,当前社会环境中各种文化元素鱼龙混杂,学生极易受到多种观点的影响,导致无法正确看待和分析文化元素,容易形成文化偏见,对文化交流产生不利影响。而培养批判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正确看待不同的观点,逐渐形成包容开放的价值观念。教学期间,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众行为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多元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能够进行客观评价,以逐渐形成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一)教育资源不丰富
小学英语教学中,部分地区受到自身条件限制,配备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设备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流思维的发展。产生该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教材对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文化涉及较少,使得学生难以对文化多元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文化视野局限,难以从多视角进行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文化交流效果也不理想。
(二)教师水平不高
部分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有限,跨文化交流意识不足,教师在课堂中融入跨文化内容时教育形式单一,无法全方位对文化元素进行讲解,甚至在无意识中出现文化偏见等情况,对学生的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教师文化素养不高,导致课堂中无法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和技能培训,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课堂中重点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教育。且课堂活动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单一,也无法切实指导学生面对文化多样性问题,促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效果不佳。
(三)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过于注重语法和单词的讲解,过度关注教材内容,缺乏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入分析探讨等问题。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学生掌握的语言技能为主,忽视培养其文化素养以及交流能力,评价内容不全面,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另外,英语课堂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在实际文化交流中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课堂活动中也缺乏跨文化交流元素,实践空间不充足,学生无法在实际交流中增强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措施
(一)丰富文化元素
小学英语教学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注重丰富教育元素,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丰富的文化内容,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还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从中外的交际礼仪、饮食特点、传统文化等内容着手,丰富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其文化交流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family”课程中,可探讨中外称呼的差异,也可带领学生分析我国南北方等不同地区对同一人物称呼的区别,感受文化差异,并引导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体验和思考这些文化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形成尊重地方文化的良好品质。同时,教师还可引进不同国家的节日庆典活动,例如圣诞节、春节、感恩节等,使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此外,在课堂中组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互动性活动,带领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并掌握不同的交际礼仪和语言表达方式。也可利用多媒体,如文化纪录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增强学生对中外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记忆。通过引进丰富的文化元素,分析各区域文化的特点,感受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上述教育形式,也能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表现,促进学生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22.pd原版全文
(二)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文化意识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情况,适当组织教育培训活动,丰富培训内容,帮助教师提升理论知识,了解在教学活动中融人跨文化交流内容的方法,充分认识到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从而在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内容。首先,教育部门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实际教学案例和教育技巧,帮助教师掌握在课堂中融人文化元素的方式。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以及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的区别,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文化敏感度,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此外,还应丰富教育途径,建立线上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方便教师学习和参考,促进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建立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在线上平台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技巧,营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氛围,共同强化教师的文化意识。通过上述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使其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优化教学设计
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基于社会形势变化,注重加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感受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了解语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增强文化敏感度和文化交流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Food”内容时,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常见食物为主,要求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食物的拼写以及相关表达方式。教学设计方面,可将整体单元内容分成几个课时,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在培养文化意识期间,教师可以本单元主题为着手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组织“世界美食之旅”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食物,感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次,可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家中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品,通过交流增加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还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营造模拟的餐厅场景,引导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人员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英语交流空间。最后,根据本单元内容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制作自己喜欢食物的手抄报,内容包括食物的名称、来源、制作方法等,通过该种方式以巩固知识,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文化意识
(四)创设教育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但是主动性较差,基本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自主思考、探索的意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调整情境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习体验感。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friends”这一课时,为增进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可引导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情境创设期间,教师可营造“周末聚餐”场景,引导学生在规定场景中分析不同国家朋友间交流的礼仪。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代表一个文化背景。各小组成员在活动前期应调查所在国家的活动习俗,以英国下午茶、中国家庭聚餐等典型的文化活动为主,思考不同国家文化习俗和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随后,带领学生使用英语规划周末活动安排,充分考虑当天的交通方式、饮食内容以及娱乐活动等元素,使用英语进行计划交流。参与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处于指导者地位,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礼貌用语和合理的交流技巧。通过模拟不同背景的文化交流场景,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英语表达技巧和词汇的能力,促进文化意识的发展。
(五)融入生活元素
英语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直观感受到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和应用英语知识,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Waystogoto school”时,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活动安排方面,可设计模拟出行的课堂活动。首先,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展示自行车、公交、地铁等常见交通工具图片。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出行方式,并使用英语描述该工具的使用场景和特点,各组设计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在特定场景中使用英语询问和回答,做好出行规划,并分析各种交通工具的利弊。最后,开展自主思考,分析乘坐交通工具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与乘务员的交流方式。此外,在培养文化意识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的行为规范,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礼仪和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创建购物、餐厅等生活化场景,带领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进行交际练习,培养语言交流能力,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跨文化认知。
(六)应用信息技术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英语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更加真实的文化交流场景,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节日庆典等文化元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增进学生对中外优秀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利用线上网络平台,组织线上交流活动,邀请外国友人参与,学生通过与各国家同龄人的对话交流,感受真实的文化交流氛围,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也能在交流过程中,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文化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多种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在不同场景中进行文化交流,开展角色扮演,以灵活应用语言交流技能,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课堂活动中应融入中外文化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进丰富的教育素材,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将其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小菊.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2024(36):148-150.
[2]李倩.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J].校园英语,2024(36) :169-171.
[3]王海玲.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Unit6 SummerVacation“ProjectTime”部分的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13):53-56.
[4]席敏秋.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J].家长,2024(3):50-52.
[5]潘鑫.着眼核心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23(31):41-43.
[6]吴银.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ulturetime板块为例[J].教书育人,2022(28):69-7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