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顾友平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092-04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身体锻炼,而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健康观念以及运动能力。它超越了体育活动的直接作用,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能力的综合性途径。在这一理念下,体育教育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巧,更强调通过运动实践培养他们的策略思考、灵活应变等运动智能。这些软技能,对学生在未来的学业、职业乃至个人生活中,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体育教育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使命。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一个积极、健康的基础。

一、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意义的理论探究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蕴含着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效用。作为一种依据学科内在逻辑与学习目的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将相关联的主题、核心理念及技能有机整合于同一大型教学模块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学习。此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零散分布、彼此割裂的局限,转而强调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综合运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体育专业技能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大单元教学是综合且连贯的教育流程,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并遵循小学生学习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体育大单元的教学并非浅尝辄止于对专项运动技能的技术教授、单元内容的重新整合或课时安排的简单调整,而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培育这一更深层次的角度出发,作为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起始导向。表1对体育大单元教学与普通单元教学进行了详细对比。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0
表1体育大单元教学与普通单元教学差别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1
续表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要点

(一)教学目标

确保大单元教学的严谨性与时效性,核心在于设定明确的教学自标,并以此作为指引,强化教学的精准度和实际成效。一方面,必须明确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智力、情感及社交能力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应制订具体且详尽的教学目标,以此赋予大单元教学以明确的量化标准和特性。涵盖体育技能的精进、运动能力的强化、训练标准的达成以及体育习惯的培养等多个维度,确保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体育教学。

(二)教学活动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大单元教学应充分展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化学习、亲身体验、直接讲授及示范演练等,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与参与度。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和环境优势,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对体育的兴趣,还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塑造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评价

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摒弃了旧有框架的束缚,基于扩展的教学单元进行了根本性的教学重组。通过内容的创新整合实现了教学流程的创新设计,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在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中,同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标准化评价的革新,聚焦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表现及体验过程,并鼓励学生交流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与认知。教师应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动作规范性,精确评估其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作为大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强化与拓展课堂知识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深入掌握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策划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这些作业应围绕体育实践活动或家庭体育挑战展开,以此增加作业的灵活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内在期望,从而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梳理单元知识框架,有序开展大单元教学1.目标引领:明确大单元学习目标,观察学生活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三大方面。因此,教师应深入剖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水平目标及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参考不同专项运动技能的具体学业需求和水平内容规范,合理确立体育大单元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中第三部分第四章“基本身体活动”为例,大单元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点: ① 初步了解基本身体活动的重要性,能简述几种关键身体活动的历史发展和基本作用,从而培养运动能力; ② 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身体活动的正确姿势和技巧,能够流畅地完成单个动作及组合动作,在此过程中实现体育品德与运动能力的双重培养; ③ 通过组织简单的游戏和比赛,如接力跑、跳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身体活动技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 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基本身体活动的练习,通过持续的训练,不断提升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力量以及耐力,进一步强化运动能力; ⑤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遵守活动规则,展现团结一致、勇于挑战、坚韧不拔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风貌,实现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同步提升。通过这些明确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可以有效把握教学方向,从而保障体育与健康课堂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25.pd原版全文

2.以生为本:划分大单元教学内容,设置学练活动

在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规划阶段,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对培育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后,教师则以此为核心要点,紧密结合体育项目的独特属性,将单元内丰富的教学内容系统地拆解成一系列条理清晰、逐步深人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的学习需由简到繁,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展开,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每个模块的学习要点和难点。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中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二节“小足球”为例,在进行这部分大单元教学时,可以根据小学生运动技能的自然成长与练习规律,将整个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启蒙基础阶段、技能提升阶段、综合应用阶段。在启蒙基础阶段,学生首先接触足球的基本规则、控球技巧以及基础的团队协作理念,为后续的技能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进入技能提升阶段,教学重心将转向更为复杂的个人技巧训练,如传球、射门以及防守动作的细化练习,同时也会引人团队战术的初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和应用;在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将所学足球技能进行整合,应用到模拟比赛或是小型足球联赛中,通过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个人技术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足球技能的全面提升。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体育技能,还能确保他们在宏观理解的指导下,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大单元系统学习

1.设计系统化学习任务,强化学生体验感知

在小学体育大单元的教学进程中,教师需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通过融人丰富多样的实际运动情境,创造性地构思出新颖的大单元学习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实践,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体育的认识。在设计系统化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各种体育项目的独特属性,确保所规划的学习任务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同时广泛覆盖体育领域的各类知识与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体育对学生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中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小篮球”为例,教师应当聚焦于篮球的基本技术与战术配合这两大核心要素,设计具有明确目标的大单元学习任务。以此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深入钻研并实践篮球技能,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篮球的基础技术动作,并掌握高效的战术协作方法。篮球基本技能学习任务可以分为四个子任务: ① 运球急停急起; ② 单手肩上传球; ③ 同侧步持球突破; ④ 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战术协作任务可以分为两个子任务: ① 传切配合; ② 二攻一战术配合。通过设计系统化学习任务,注重技术细节与递进式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生体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2.设计趣味性游戏比赛,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为了增强小学体育大单元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展现所学成效,教师在规划大单元教学时,应紧密结合具体的体育技能与知识内容,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具趣味性又能体现技能挑战的游戏和比赛,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深化他们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以及实际比赛中的应对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同样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中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一节“小篮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比如“运球转身”“一对一防守”和“五人制篮球对抗赛”,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扎实掌握篮球的基本技巧,并培育坚韧不拔的体育竞技精神。在“运球转身”趣味游戏中,教师应详尽解析并现场演示“三步突破”等关键动作,同时模拟对手拦截的场景,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和有效突破技能。在“一对一防守”竞技游戏中,教师应传授视线干扰、半蹲防守站位及快速移动等防守技巧,以提升学生的防守预判力和灵活应对能力。在“五人制篮球实战对抗"环节,教师依据每位学生的体能和技术专长,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赛角色。比赛期间,教师会根据场上形势,灵活变换战术策略,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与队友的默契配合中,协同完成攻防任务。通过设计这些既富有创意又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篮球理论知识与技巧应用于实战,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同时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塑造出卓越的体育道德风貌。

(三)完善单元学习评价,提高大单元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应仅限于学生对个别体育技能或项目的认知与熟练度,而应转向于评估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对这些体育技能的灵活应用情况。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评价应围绕核心素养,重点评估学生在多样化真实场景下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其情感态度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一个覆盖整个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推动竞技水平的提升、训练实践的深化以及学习过程的优化,构建一个评价促进全面发展的正向循环。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中第三部分第七章“武术”教学评价为例,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课堂实际学练情况,从兴趣、习惯、成果这三个核心维度出发,科学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观察指标,并据此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实施全面而持续的过程性评价。为了进一步贴合大单元教学需求,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组织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拓宽评价的视角与深度,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与进步,增强评价的说服力和指导意义。

(四)打破传统教育局限,优化大单元作业设计

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不仅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还着重于课后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能力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加多元的发展平台。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中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三小节“乒兵球”为例,在乒乓球课堂上,学生虽已初步学会握拍和发球技巧,但在力量调控和快速应变方面仍有待提高。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需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安排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例如,安排 10~15分钟的颠球与托球练习,以强化学生对力量控制的感知能力:并鼓励学生与家长或朋友进行对打练习,以增强实战中的适应能力和技巧运用水平。这些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不仅有助于让体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助力他们乒乓球技能的持续精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单元知识框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习评价以及优化作业设计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助力他们成长为拥有强健体魄、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展望未来,应持续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小学体育学习中取得全面而深刻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傅二龙.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20):104-106.

[2]王超.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2024(S2):27-28.

[3]苏毅真.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4(17):51-54.

[4]梁佳华,李俊峰.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2023:1085-1087.

[5]杨依顺,安俊智.深度学习视域下体育大单 元教学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3 (6):118-127.

[6]周珂,张伯伦,乔石磊,等.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现实之需、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1):32-39,56.

[7]张以,赵晓丹,毛振明.新——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视域下的“大单元体育教学”[J].体育学刊,2022(6):127-13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