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廖小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127-04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适时引入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利用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教师优化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推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进程,创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测评,可以为学科教学创造更多发展契机,也能够成功激活学生学科思维。学生主动回馈,在创造性探索学习中促进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帮助。

一、优化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有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的意识,确立项自化学习内容,聚焦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设定项目化学习目标,定位跨学科学习主题,为项目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一)确立项目化内容,聚焦跨学科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和要求,教师需要全面梳理项目化教学内容,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展跨学科能力培养,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还要围绕项目主题设计具体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处理,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基础,推出具体的学科能力培养计划,让学生顺利进人项目化学习环节,在跨学科探索学习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如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正确认识自我"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任务:自制小卡片,形成卡片集锦。主要从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独特优势、存在不足等方面对自己做客观剖析,形成卡片系列,并时常拿出卡片做对照,不断完善卡片内容,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让这些卡片成为自我监督的工具。班级将定期举行卡片展示交流活动,通过阅读他人卡片,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集体交流,对卡片进行反复修改,形成成长档案。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展开项目化学习,寻找适合的材料制作卡片,从不同角度设计卡片,不断丰富卡片内容,在卡片交流互动中形成心灵触动。这是一项系统性建设工程,自然带有项目化学习特点。语文学科有自我评价内容,建立卡片档案也带有语文学科色彩。学生主动制作成长档案,这无疑超出道德与法治学科范畴,带有跨学科特点。一项卡片制作任务,具有项目化学习特征,与语文学科有更多契合,学生自觉进入卡片制作环节,在自我反思和交流互动中明确实践方向,学科能力培养获得丰富成效。教师深度研究教材内容,适时推出卡片制作任务,将学生带入项目化学习环节。从教学内容选择角度上看,教师聚焦跨学科核心能力培养,设计卡片制作、评价、分类、归档等学习任务,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化跨学科学习活动,其学习收获满满,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锻炼。

(二)拟定项目化目标,定位跨学科主题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教材内容的整合和提炼,还需要对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整体品质。厘清项目化教学目标体系,定位跨学科主题方向,教师应深人研究学科教学目标和要求,为学生顺利进人项目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对跨学科学习有不同诉求,教师需要做好对应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案,包含目标设定、程序安排、活动组织、评价优化等多种教学方案,对学生形成更多激励和促进,让学生顺利进入创造性、探索性学习当中。

在教学“梦想始于当下”课程时,教师课前设计名言信息搜集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一些追求梦想的名人名言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享到家校互动平台上。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任务比较有热情,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家校互动平台信息交流活动顺利展开。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分享的素材信息。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特别是一些名人追求梦想的典型故事,具有很强吸引力,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这些故事,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讲述、评价、思考、交流、借鉴中形成学科认知。一个素材搜集任务,将项目化学习推向深人,学生不仅要借助网络展开名人名言信息搜集,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这些信息,并发表一些阅读感悟,在广泛交流互动中建立健康思想认知。这是道德与法治与信息科技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特征鲜明。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效果显著,这说明教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任务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对“梦想”话题比较有感,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设计名言名人故事搜集任务,组织学生展开集体交流活动,其调动效果显著。学生主动进入到跨学科学习环节,积极交流搜集到的信息,从名人追求梦想故事中获得启示,思想历练价值显著。道德与法治与信息科技学科相融合,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感知体验更为丰富,跨学科项目化教学组织获得显著成效。

二、推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

推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进程,教师需要利用项目化情境展开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问题、项目化活动方案,组织学生顺利进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创造性、探索性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预设项目化情境,设计跨学科问题

教师在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情境设计时,需要有优化的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对应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讨论、活动组织、竞赛展开等学习交流活动当中进行探索,得到启迪。特别是跨学科问题具有更高的启动力,教师需要对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情境展开全面升级设计,以顺利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能够提升项目化跨学科活动组织的效率和品质。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帮助。

如教学“幸福和谐的家庭”课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这些图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了解中国家庭特有的情怀情结。如春运,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移现象,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春节情愫,无论身居何处,都会不辞辛苦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再如曾国藩的家风故事。中国人都讲究家风,表明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追求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前提,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当学生对图片信息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教师提出建设美好家庭的任务:我们都是家庭成员,自然拥有建设家庭的责任,展开深度思考:建设美好家庭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我们是中学生,需要做好哪些事情?说说建设美好家庭的创意想法,准备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学生领受相关学习任务后,项目化学习程序正式启动。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给予一些指导,确保项目化学习活动顺利展开。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这是道德与法治与信息科技学科的融合性学习。在图片观察和解读时,涉及中国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体现跨学科学习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活动,这是最为普遍的学科教学方法应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当下学科教学的普遍共识,教师有意识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其学习体验更为丰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34.pd原版全文

(二)探究项目化活动,整合跨学科内容

项目化活动形式有多种,教师需要有整合应用的意识,针对学生学力和心理展开相应设计。生活调查、学情分析、案例讨论、话题辩论、小课题研究、生活观察、实践组织等,这些都属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形式,教师要做好优化组织,及时为学生提供学法支持。跨学科学习是当下课堂教学的全新模式,教师需要有融合和对接的意识,将道德与法治与历史、地理、科学、自然、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借助更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以提升其实践能力。

教师有意识引入项目化学习机制,自觉渗透跨学科学习内容,能够对学生形成多重触动,也能够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帮助,这对有效激发学生学科思维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几项训练任务。其一,主题演讲比赛,主题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其二,给老师写一封信,提出自己的建议,阐明自己的主张,也可以表达对老师的不满;其三,利用手中的画笔,为老师画一幅肖像画,也可以设计一幅漫画,表达崇敬之情。学生领受任务后,开始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逐渐找到学习灵感,并进行相关操作。主题演讲要准备演讲稿,给老师写一封信,也需要做好规划和构思,选择适合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些都属于语文学科的内容,自然要借用语文学科技法,以提升演讲稿和书信的表达效果。在为老师设计肖像画或者漫画时,则需要运用美术技法展开行动,跨学科特征极为鲜明。教师设计三项学习任务,呈现系列性,项目化特征鲜明,学生根据教师要展开具体行动,学习体验更为丰富。道德与法治与语文、美术学科相结合,教师适时推出项目化跨学科训练任务,学生借鉴其他学科学法展开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其感知体验更为深刻,学习效果显著。项目化跨学科教学理念有太多相通的地方,教师应科学设计教案,推出适合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探索,将学科教学推向高潮。

三、创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测评

创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测评策略设计,教师应适时展示项目化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人学科学习评价环节,让学生在反思和创新实践中形成学科核心能力。

(一)展示项目化成果,渗透跨学科评价

教师展示学生项目化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评价互动,这对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重要帮助。教师要有融合的意识,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对接,引导学生在个体评价、互动评价当中获得崭新的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评价机制的渗透,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冲击。学生对跨学科评价学习活动有更多的认同感,教师需要做好对接和融合设计,让学生自觉进入到跨学科评价环节,在学科融合中形成学科认知,提升学科综合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教学“确立人生目标”课程时,教师设定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如追求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并提出“新时代青少年的人生目标”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和互动讨论。学生厘清项目化学习任务要求,顺利进入学习小组展开交流评价活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评价主动性,教师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相关视频,从历史角度展开引导和解读。学生进入小组学习讨论环节,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和评价,适时给予学生以技术指导,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集体讨论,逐渐形成学习共识。学生对新时代人生目标有个性规划和思考,自然会产生一些意见分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辩论活动,要求学生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学生对人生目标有个性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释放自我的机会,课堂互动交流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组织先自我评价,后进行互动评价,结合自身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交流,逐渐达成一些学习共识。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这是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历史等学科的交融行动,跨学科特征鲜明。学生进人跨学科学习非常顺利,学习感知体验更为丰富。

(二)创新项目化反思,延伸跨学科训练

道德与法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学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入学科评价环节时,需要渗透反思内容,提出一些反思要求。学生有明晰的思路,也能够做出适合的反馈。特别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效果评价时,教师需要提出更多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展开本学科的学习总结。这对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认知品质有重要帮助。教学评价和学习反思相结合,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这对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帮助。自主评价、互动评价、教师评价都可以创造更多交流反思机会,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价提供更多选择,也能够调动学生快速进人学科评价环节,开展学科学习反思。

在教学“实现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期研究教材,设计系列活动任务:活动一,解读人生价值;活动二,课件展示有关劳动的图片信息;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平凡英雄”;活动四,展示一组劳动的故事信息;活动五,展示优秀的课堂笔记,体会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真理。这五项活动都属于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任务是观看、聆听、撰写、发言、评价,进而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展示图片、视频信息,需要信息科技学科的支持;撰写课堂笔记,需要运用语文学科技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属于跨学科学习内容。教师推出项目化展示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借助多种学科技法展开学习和交流,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多重学习交流中达成更多共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评价行动,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专业点评,将跨学科学习推向高潮。教师巧妙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和组织,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学科技法展开学科学习,其组织效果显著。项目化跨学科教学是完美的结合,教师有意识做融合设计,引导学生展开卓有成效的学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供更多辅助和支持,学生学科能力获得有效锻炼。

四、结语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广泛应用价值,教师将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教学理念相融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为课堂教学注人丰富活力。教师认真思考和提炼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容,推出更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向学生传授一些活动操作技巧和方法,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和支持,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海英.新课改下跨学科融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4(20):33-35.

[2]梁秋连.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J].新教育,2023(29):7-9.

[3]商艳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4):89-91.

[4]吴美艳.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研究[J].教师,2024(18):12-14.

[5]邢卫梅.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31):60-62.

[6]唐梅.事关生活经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作业命题策略[J].科教文汇,2024(7):156-16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3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