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一体化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魏建芳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139-04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核心素养概念在教育界备受瞩目,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深远地影响着学生历史思维、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初高中阶段过渡不顺畅、课程内容重叠、教学手段单一等,这些因素使得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难以达成。
一、初高中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初高中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旨在消除初中与高中教育阶段的界限,力求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与深度整合。该模式强调课程设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需求,全面布局,以保障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够逐步吸收知识、增强技能。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有效规避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冗余与断裂,更在实质上推动了学生的持续进步,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融合技能、批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态度。所以,推进教育改革进程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历史教育品质,并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高中一体化历史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历史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实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综合素质。在初中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并了解到基本的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的初始理解。在高中阶段,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制度的理解,学生需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一体化教学,通过连贯的课程安排与递进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各个阶段接受适宜的历史思维训练,不断强化其历史分析、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实施初高中一体化历史教学,对教育资源的优化与高效应用大有裨益。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指导下,初中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可以连贯对接,有效避免了教学资源的冗余与损耗。学生可以基于整体学习进度与能力差异,弹性调整教学规划与资源分配,保障每个学生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此外,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还能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并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循环利用的机制。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一体化历史教学,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至高中教育阶段,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挑战性,确保学生在前期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深化与拓展。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契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同时还能有效唤醒他们的探求兴趣与求知欲望。此外,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还使得教学途径更加丰富,能够营造出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育他们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情感,进而激发持久的学习驱动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一体化历史教学策略
(一)落实初高中一体化教学目标
1.分析对比关联课程标准,找准一体化的依据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与一体化的进程中,首要任务是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剖析与细致对比。在初中时期,历史教学侧重于对基础历史事实的识记与初步掌握;而步入高中,学生则需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人物与制度,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综合分析技能。通过比较两者在知识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上的不同,有助于确立一体化的教学原则,确保教学内容既能契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为高中生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要“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具体的历史事件,贯彻并深化一体化理念。例如,在讲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时,不仅要介绍“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起义与辛亥革命整体进程的关系,为高中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打下基础。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历史课本中的“革命志士掀起义”篇章,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起义战略态势图表,使学生自主研学,并协同小组完成起义知识卡片。在学生交流之际,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对辛亥革命有何推动作用?”这些问题设计,巧妙地为高中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教师在讲述武昌起义时,可以将高中历史课程“保路运动及各省独立的起义过程”内容融入其中,借助武昌起义的视频播放,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把握起义进程。并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武昌起义为何能迅速引发全国各省的独立?”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加深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又为高中学习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奠定了基础。
2.分析对比教学内容,立足一体化的出发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体化,要求教师基于整体历史发展线索,精心挑选既彰显特定历史时期特色,又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以及文化成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跨越时代界限的历史联系,深入理解历史演进的连贯性与阶段性。
在深入剖析初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内容时,能够发现初中历史,主要侧重于对辛亥革命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而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则转向了对辛亥革命深远历史影响及其局限性的深入探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一体化出发点,将不同要素相互融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初中历史课本中的“辛亥精神耀中华—辛亥革命的意义”篇章,通过展示各类材料,与学生共同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出示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契合初中历史教学标准,还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融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三民主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通过横向对比的深入剖析,使学生对这些核心概念形成初步认知,为其后续的高中阶段深人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通过这些问题设计,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37.pd原版全文
(二)夯实必备知识的一体化贯通
1.夯实基础知识,明晰史事逻辑
初高中历史一体化教学,其核心要务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认知,并着重凸显史实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教学,助力学生构建出明确的历史时间顺序,并领悟不同事件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在高中阶段,学生则需要剖析历史现象背后深层原因、后果与价值,通过逻辑演绎与批判性思维,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深入浅出的贯通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历史事实,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与问题解决技巧。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还需要关注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其内在逻辑链条的梳理。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时间轴与形势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构筑起连贯的历史发展图景。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借助时间轴,生动呈现自鸦片战争到辛亥年间,我国社会风貌的变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形势图,展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分布情况,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革命洪流的波涛汹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是小组互动的形式,编制出反映起义全过程的知识卡片,并促使他们深入探讨:“武昌起义为何能成功?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既深化了学生对武昌起义重大历史意义的领悟,还提升了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初中历史课本中蕴藏的史料与图示等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掌握提炼资讯、剖析历史课题的技巧。例如,在讲解黄花岗起义时,教师可以展示林觉民《与妻书》的节选片段,以此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林觉民在辛亥革命中所展现的革命献身精神,及其对革命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促进了他们史料验证技能的提升。
2.从注重知识细节到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初高中历史一体化教学中,需着重推进从细节记忆向知识体系构建的过渡。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倾向于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然而,进入高中阶段,他们需将所学史实融入更广泛的历史脉络之中,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以此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与不同阶段的鲜明特征。这种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历史课本中的“三个篇章”结构(革命志士掀起义、武昌起义燃烈火、辛亥精神耀中华),引导学生搭建辛亥革命知识体系的构架。例如,在讲述革命志士发起起义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这些起义与辛亥革命整体进程的关系是什么?”在讲解武昌起义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武昌起义为何能迅速引发全国各省的独立?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而在讲述辛亥精神耀中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与人物,并理解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而构筑起全面的知识架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走向问题,以培育历史思维及批判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问题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引发了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思考。
(三)注重学习能力的进阶式提升
1.从分析理解、探讨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体化进阶
初高中历史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进阶。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培养初步的史料解析技能与历史洞察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使学生能够在步入高中后,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课题,逐步形成个人独到见解与立场。这种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过程,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武昌起义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深切感受革命的气息,并提问:“为什么武昌起义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起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起义的起因及其深远意义。新课讲授过程中,则可以利用《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形势图,促使学生在自学与小组互动中,发掘革命党人四次关键起义的历史节点,进而编制成独特的知识卡片。这一过程中,能够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的精神,还能深化学生对辛亥革命前期准备工作的理解。接着,在深入剖析辛亥革命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相关材料,如孙中山的讲话、临时约法的节选等,让学生从中获取关键的历史信息,进而围绕这些资料展开小组互动交流。如:“辛亥革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适度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意义的过程中,可以简要概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理解与探讨活动,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完成从基础认知到深入剖析,再到综合探讨的一体化进阶。
2.从“情境”体验层面,进行认识能力的层级设计
初高中历史教学中,需实现一体化,并强调情境体验的重要性,以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通过模拟再现历史情境与角色扮演互动,学生可以“亲历”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认识历史事件的多元与复杂。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情境体验的挑战性及深度也应递进式增长,从对基础历史场景的还原,逐步过渡至对复杂历史问题的模拟处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与问题解决技巧。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在“情境”体验层面进行层级架构的精心设计,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新课导人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创设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历史情境策略,如通过革命党英勇事迹的叙述或影视资料的展示,引领学生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种导人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为其后续学术探索奠定基础。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形式。例如,在模拟武昌起义策划环节时,学生分饰策划者、领导及士兵等多样化角色,借助交流与商议确立起义战略。在这一环节,通过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技巧,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入探究起义的背景、进程及其深远意义。在模拟情境实施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一场深入讨论与反思。例如,提问:“通过模拟起义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起义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交流与自省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多元面貌与繁复性。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质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深入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初高中历史教学一体化模式过程中,文章揭示了其关键地位,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深远意义和价值。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人文素养。未来,在探索培育核心素养之路上,教师需持续深化研究与实践,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体化体系与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公民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光艳.初高中历史一体化教学策略-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3):18-22.
[2]张岗侠.搭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桥梁[J].新班主任,2024(33):50-51.
[3]张秀梅,张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32):62-6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3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