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个案实践探究

作者: 蔡剑 程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143-03

2021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教育发展“ 2 + 2 + 2"任务体系。其中,第一个“2”是聚焦学生和教师两个教育主体。早在2020年,上海市教委就在12个区开展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并于2021年9月起,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全员导师制。这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更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保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特别强调对学生民族根基、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重构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中,班主任更需要不断深入探索,总结经验,学校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文章将以两个实践案例展开论述,提炼相关思考。

一、案例一:关于初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和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探索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以德育为先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其逻辑思维、信息加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但对一些问题的认知也容易存在偏差或局限性,情绪也可能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波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并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加以引导。在对初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十四岁生日”和退队仪式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宣传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仅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进一步明确学习志趣,提升学习动力,进行未来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

(二)形成学生动态化学习成长档案,制订个性化学习策略

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业任务增加,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对外界事物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时,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首先,结合对学生的日常关心,在学期中各时间节点,与学科教师共同整合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问题信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中需要提升的不足和需要巩固的优势。其次,重视家校合力的作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定期沟通机制,建立学生动态化学习成长档案。通过个别谈心、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主题班会课、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班级学生能够学习并借鉴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图1)。

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个案实践探究0
图1班主任指导初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提升流程图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辅导

相比低龄段学生仍以兴趣为导向,初中学生对学习已逐渐形成志趣乃至树立志向。学校秉持“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个别谈心辅导,学生结合自身学科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或巩固自身的生涯规则。班主任及时引导学生将生涯规划落实到日常学习中,在学科巩固、选修社团课的选择上,都更有针对性。之后可以继续聚焦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在选择学校选修课程和大学报考方向时与初中时期的对比研究,通过具体的数据,进一步论证班主任工作在指导学生升学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二:关于小学中高年级“特殊学生”在校学习适应及社会化的个案研究

在此,要首先明确此处“特殊学生”的定义范畴。文章所指的“特殊学生”不是特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群体,而是在普通学校中因成长经历或其他发展性原因,导致在校出现学习适应、情绪或同伴交往问题,或是产生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特定的学生个体。有学者提出“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发挥同伴关系积极作用、开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弹性水平的教育干预等促进小学生学业适应”。此处就小学高年级某班A同学的教育干预及家校配合的实证案例进行相应分享。

(一)“特殊学生”的甄别、早期干预和建立学生成长性心理档案

在班级里发现“特殊学生”的一般情况下是该班的班主任。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学生”往往最先在班级活动或同伴交往中出现不适应的行为。正常的品行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社会化方法,如鼓励、惩戒、个别谈心等方法进行干预,也能够在阶段性实际干预后产生一定效果。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不仅会有行为问题泛化的情况出现,且很难通过常规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加以引导。以A同学为例,班主任追溯该同学自转学到学校以来的相关表现,根据A同学行为或情绪问题发生的频率,以学年、学期或月、周、日记录相关行为问题(表1)。

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个案实践探究1
表1A同学成长性心理档案记录

(二)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相关评估,制订并动态调整学生干预教育方案

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和初步心理分析可知,A同学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很可能是自我效能感较低、认知偏差等导致的。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在心理中心的指导下,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的情况。A同学的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寻求了专业心理机构帮助,对A同学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并将专业心理教师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在此基础上,教师、家长一同制订适合A同学的学校适应和行为干预方案,同时根据其实际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方案。对低年龄段儿童来说,除了家庭对其影响,如果能够在校园生活中给予较好的安全的生态环境,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其纠正行为问题或认知偏差,正常地表达情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38.pd原版全文

(三)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学校教师、家校之间形成合力

A同学的适应过程较为漫长。在教育干预的过程中,A同学的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均给予其足够的耐心和帮助,教师也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情感支持。当A同学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时,教师能够采用带领其他学生暂时离开应激环境、注意力转移等方式,以及引导班级其他学生对其不良行为和情绪不予反应等,从而弱化外界环境可能引起A同学对一些事物的极端看法。当A同学出现自我伤害行为或可能出现自伤行为时,教师也能及时给予阻断,并进行初步的情绪放松处理。

《家校沟通指导手册(试用本)》中,有一条“非必要不沟通”原则。该原则并不是希望教师不要与家长沟通,而是对一些偶发的、后果不严重、影响力不大的学生问题,教师要秉持该沟通原则。在特殊学生的干预过程中,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是最为关键的一步。A同学的家长也是经过了多轮的沟通,才意识到孩子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在干预过程中,要结合心理档案记录,阶段性地反馈学生情况,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倒退,看到A同学在此过程中的自我努力和成长,也能够为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注人力量,从而固定其良好的行为模式和情绪表达方式。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特殊学生"教育干预的关键和基础

在《师生关系构建指导手册》中对师生交往的“尊重”“真诚”“理解”原则进行了相关论述。这些关系原则本身也是专业心理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建议的关系原则。A同学的班主任对A同学有界限的关爱,不仅在其产生情绪问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更在其发生行为问题时能够果断地进行阻断。手册中关于一些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学生活动、拓展交流方式等,也是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良性关系的利器。经过学校许多教师的努力,以及配合校外专业心理治疗,在小学毕业前,A同学的行为和情绪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三、结论

在基础教育领域,班主任不仅是活跃在学校一线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主力军,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助力。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是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机制保障。以上两个案例只是班主任众多成功案例的缩影。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初步提炼出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班主任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通过前期的情况分析、调查研究,明确相关研究课题和方案,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推动原有教育方案的优化,使之更有实效性和实操性,同时也促进新的方案的形成,构建良性、动态化的运行机制(图2),这对班主任工作和学校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个案实践探究2
图2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机制

当然,在全员导师制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发挥优秀教师和优秀德育案例在团队中更好地起到专业指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等,让一线班主任的工作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这些问题也是值得继续探索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白晓丽.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心理发展——评《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J].心理研究,2020,13(6):574-576.

[2]郭成,周仁会,李振兴.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及学业成绩的影响:五次追踪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6):71-77,190.

[3]严蓓颖,李玉华,俞劫,等.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适应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特殊教育,2021(9):89-9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3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