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林芬

中图分类号:G613.7;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152-04

课程游戏化对幼儿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游戏对幼儿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经由科学的设计,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可在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提升的同时,帮助其加深知识印象,强化幼儿的学习体验,进行更快乐、高效的学习。基于此,教师有必要重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善于利用多种资源、方法,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和种类,培养幼儿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有助于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价值分析

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可在优化幼儿学习、活动体验的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欲,促进认知发展;又能在互动协作中助力社交、情感及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应注重充分考量和尊重其天性,经由多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推动幼儿综合素质发展。开展课程游戏化数学活动组织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习兴趣

幼儿的好奇心最为旺盛,对很多事物都存在极为强烈的探索欲望,游戏对其存在较强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针对幼儿开展游戏环境、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可帮助幼儿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可促使幼儿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索欲,进而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优化思维能力

组织各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幼儿和相关事物进行充分的接触,参考幼儿实际需求和爱好等,对其进行潜在能力的深入挖掘,基于对幼儿多重感官的有效刺激,提升幼儿思维能力,养成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且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观察及创造能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培养观察能力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针对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相关活动期间,多倾向于游戏情境的创设,包括角色扮演、竞赛游戏等。结合对幼儿实际需求的有效分析,参考其年龄特点,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及呈现方式,可促使幼儿更深入地感受情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依靠自身能力观察情境中的各种数学知识,有助于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措施

(一)重视课前准备

为有效提升教学和活动的效果,教师理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在课堂或者相应的活动场地中,营造优良的氛围和环境,吸引幼儿注意,促使其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游戏能够吸引幼儿,但并不足以让幼儿保持长久的兴趣,不采取措施,通常无法单纯依靠游戏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应细化探究并了解如何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活动环境。

结合数学课程自身特点,主要是研究数形结合相关内容,很多知识都可以从幼儿身边探索到,包括日常上课的教室、活动的操场,甚至外界自然环境中。由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应围绕目标,科学挑选适宜的素材,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身边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期间,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超市,为幼儿普及人民币相关知识,也可以为幼儿布置一些消费任务,帮助幼儿结合实践增加对数字和单位的认识与了解。

(二)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论年龄是否相同,其需求和性格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区别。有效的教学,需要重视满足幼儿需求,基于此,在设计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期间,教师要对每一个幼儿的实际需求、性格特点以及学习习惯等,进行细化的研究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游戏活动的形式、种类及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活动组织期间,要注重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分析不同幼儿的需求、性格差异,对幼儿园中幼儿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解,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具体表现和数学学习需求,作为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的参考。

参考小班幼儿特点及需求,可引入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活动,以5以内数字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优先利用投影仪或者计算机实现情境创设,包括播放一些场景类视频或者图片等,引导幼儿想象自身处于对应场景中,以A班为例,该班级中幼儿的数量为25,教师可要求幼儿分为5人一组,分别扮演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帮助幼儿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更全面、直观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活动期间,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幼儿,保证每个幼儿均参与到游戏中,营造欢快、轻松的活动氛围。

参考中班幼儿特点及需求,在引导其学习如何按照标准对不同物体进行分类相关知识期间,教师可优先为各种物体的类别划分设置标准,这一标准可以是颜色、大小等,以颜色为例,活动期间,教师可提前准备好多种颜色的道具,引导幼儿进行正确分类,可引入有奖竞猜、抢答等方式,并为活跃度较高、回答正确的幼儿颁发奖励,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促使其更高效地记忆和吸收数学知识。

参考大班幼儿特点及需求,教师可适当加大游戏的难度,引入一些竞赛游戏,以序数相关知识为例,教师教学期间,可优先对幼几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幼儿数量相等,再利用PPT根据顺序展示物品图片,展示结束后,再随机指定物品,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按铃争抢答题机会,获得机会的小组可指定任意成员进行回答,回答正确加1分,活动结束后,为得分最多的小组颁发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可以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且对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强化幼儿成功体验均十分有利。

(三)重视家园合作

为更好地迎合课程游戏化需求,帮助幼儿有效学习数学,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组织期间,不仅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应考虑到家长的价值。虽然在素质教育提出以后,我国教育改革获得了较多可观成果,但依旧存在较多家长无法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学习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对幼儿的真实需求和创新意识培养等均缺乏关注,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发展。

基于此,幼儿园及教师需要重视促成有效的家园合作,强化家长与幼儿园、教师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真实价值。积极利用多种途径与措施,优化各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或者提倡家长参与讲座或者家长会等,帮助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程游戏化这一理念,促使其更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和教师设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日常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真实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等,帮助幼儿更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41.pd原版全文

(四)创设趣味环境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环境的优化设计,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具体设计期间,教师可利用卡片、贴纸、数字地毯等道具,在教室中营造出拥有良好趣味性的游戏氛围,让幼儿进入班级便能够感受到数学游戏带来的新奇感,进而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参与活动。同时,教师要着重挑选一些趣味性较高且种类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材料,以强化幼儿的新鲜感,有助于引导其提升学习兴趣。

以跳舞毯为例,时代不断发展,此类材料在现阶段的生活中已经较为普遍,教师在进行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期间,便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幼儿和自己一同开展数字跳舞毯的设计与制作,其中,教师可将跳舞毯规划为12个大小相同的方格,并要求幼儿在其中贴上不同的数字,引导幼儿参考制订的游戏规则,利用跳舞毯开展游戏。游戏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均较为专注、积极地开展游戏,在游戏中有效学习了相关知识,学习的印象也较为深刻。

(五)强化审美体验

幼儿教育不应只关注游戏的趣味性,也要重视利用游戏强化幼儿的审美体验,实现对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优化其游戏体验和审美体验。对教学、艺术以及游戏三者进行有机结合,是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明显的优势作用,可优化幼儿的学习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艺术素养。基于此,教师要关注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期间,挑选适宜的艺术资源,将其有效融合到活动中。具体而言,教师可借助绘画赏析、歌曲鉴赏与演唱等,开展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帮助幼儿更全面、直观地理解和学习各种数学知识,以幼儿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拼贴画游戏,幼儿需把从各种商品的包装纸、书籍杂志上剪切下来的图片与图案自由拼贴成不同场景。整个过程中他们既可以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选择喜欢的好看图片进行组合,还能在组合时学习、运用到数学空间概念(如何摆放得更加和谐,涉及空间布局)。或者组织颜色配比游戏,教师可制作与蒙台梭利色彩教具类似的卡片,再将颜色卡片贴在木夹子上让幼儿寻找颜色对应的配对,以色彩美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审美与数学的融合,将会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其在美的创作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六)关注学习习惯

受年龄影响,幼儿的好奇心旺盛,游戏对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合理设计游戏活动,并充分发挥游戏的优势作用,可帮助幼儿在有效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多实践经验,可帮助其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思维也能得到有效锻炼,实现更有效的发展。现阶段很多幼儿园中的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惯于在一些范本中直接挑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分析所面对幼儿的真实需求,导致组织活动难以对幼儿学习和吸收知识起到正面作用,甚至难以激发幼儿参与热情,活动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教师想要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幼儿开展高质量的数学知识学习,应重视关注幼儿的需求和习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具体而言,教师可先挑选一些幼儿可能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和游戏种类,通过观察幼儿反馈,总结幼儿的学习习惯,包括哪种形式、游戏可帮助幼儿更高效地吸收知识,或者更为热情地参与到游戏中等。在了解幼儿习惯以后,再对活动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良,有助于提升幼儿学习的整体质量。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探讨与交流,针对活动的设计,以及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等,开展有效研究,分析解决办法与优化措施,为后续开展的教学设计与活动组织提供有效的支持策略。也可以一同探讨新颖的活动形式,或者活动中的关键节点等,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以更为直观、具体的形式展现给幼儿。

举例而言,在引导幼儿学习认识空间方位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基于幼儿学习的习惯和需求,参考以往游戏活动获得反馈,开展有效设计,可引导幼儿参与迷宫游戏,在教室或者操场中,利用椅子等道具,搭建一个简易迷宫,要求幼儿以两人为一组,一个指导,一个实践,负责指导的幼儿需要通过前后左右的固定话术,如向前3步等,指引负责实践的幼儿走出迷宫。或者组织幼儿参与“帮助 × × 参观动物园”的游戏,其中,可指导幼儿制作观赏指示图,并在图中指定位置添加各种动物标记,要求幼儿帮助图中的虚拟角色成功观赏所有的动物。上述活动可帮助幼儿更快速地了解空间方位知识,且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

(七)丰富游戏类型

想要引导幼儿有效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既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功夫”,也需要关注幼儿日常生活,实现生活和数学的有效融合。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需要探寻更多科学、有效的游戏形式,积极丰富游戏的类型和内容,不能一味沿用以往的游戏活动。因幼儿的在园时间有限,教师也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更多地了解幼儿日常生活状态,也可以为家长布置一些任务,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等。

具体而言,教师可针对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挑选差异化的材料,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单双数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要求家长和幼儿将单数和双数分别进行整合,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家长日常在家中和幼儿进行互动。再如,在引导幼儿学习平面图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身边较为常见的物体,为幼儿普及图形知识,如此一来,在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时,可通过回忆所学知识,以及对各种物体的观察,更全面地了解数学图形。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一同到户外进行一些游戏活动,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

此外,也要重视生活素材的挖掘与应用,活动设计期间,教师要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参考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一些和幼儿生活存在密切关联的素材进行深人挖掘,通过科学筛选,再将其和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帮助幼儿更直观、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也更容易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挑选“建房子”的例子,设计组织“我们一起盖房子”的趣味游戏活动,活动期间要求幼儿结合对应数字与形状,凭借自身想象与理解,自由搭建属于自己的房子,游戏属于建房子的抽象映射,对强化幼儿数字认识、提高幼儿创造能力均较为有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4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