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有效介入研究

作者: 林荣彬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156-04

与幼儿园室内活动相比,户外自主游戏项目带有多元化、开放性特征,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和宽阔的实践视野。同时,户外自主游戏突出幼儿的自主性实践,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契机。但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幼儿年龄尚小,还需教师在避免过度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有效介入与指导,以此辅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实现全方位发展。为此,聚焦于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展开关于教师有效介入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幼儿户外自主游戏

(一)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界定

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在户外环境中自主组织和参与的各种游戏活动,幼儿自发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通过自主方式参与、探索和创造性学习。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需求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并确定游戏规则,通过集体参与方式开展合作活动,这对幼儿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具有突出作用,幼儿的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空间不断拓展。幼儿户外自主游戏通常集中于自然环境之中,公园、花园、沙滩以及幼儿园的各种户外空间都能够满足幼儿户外自主活动需求,多样化的材料与广阔化的空间能够给予幼儿与世界互动的环境,幼儿的感官体验受到了直接影响,他们在观察、玩耍、探索与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自我管理能力同步提高。

(二)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特征

从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组织形式来看,其强调教师将游戏操作材料投放至幼儿园的户外区域范围中,组织幼儿开展游戏。该游戏形式、游戏材料的选择大多根据幼儿自身意愿决定,即幼儿可决定以独立或是合作的形式开展游戏,以突出幼儿自主参与为核心。与被动参与游戏和幼儿园室内游戏相比,户外自主游戏总体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开放性。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游戏操作材料和游戏实践空间方面。一般情况下,户外自主游戏的材料大多由教师提供,而为了突出游戏的自主性,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幼儿相对熟悉的材料,促进幼儿展开自主游戏设计。同时,户外自主游戏范围较大也相对开放,由材料和游戏空间带来的开放性特质也在无形之中开发了幼儿创新创造潜能。其次,独立性。独立性特质表现在材料、游戏伙伴等选择上,即幼儿可结合自身需求、围绕自身意愿进行选择。与单一的幼儿园游戏形式相比,户外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达成对幼儿自主思考能力与自主意识培养的目标。同时,因户外自主游戏突出自主性,因此,教师无须做出过度干预,这一过程也侧面验证了游戏的独立性特点。最后,创造性。因户外自主游戏中,除游戏材料和游戏区域以外,包括游戏内容、游戏规则等大多由幼儿自主设置。幼儿思维本身带有多元化特点,在开展游戏的同时较容易衍生出一些独创性玩法,直接突出户外自主游戏的创造性特征,为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教师在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的角色

在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既是游戏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也是游戏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幼儿教师应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保持与幼儿的密切互动,逐步建立起与幼儿的良好合作关系。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密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兴趣及发展层次,给予幼儿针对性指导和引导。幼儿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促使幼儿主动开展游戏,及时引导幼儿并给予指导帮助,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还应该给予幼儿必要的情感支持,搭建密切关系,鼓励幼儿主动表达个人想法与意见。

二、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拥有强烈的开放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特点,可为幼儿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但幼儿年龄尚小,存在认知和能力上的差异,并且户外自主游戏形式较为多样,过于注重游戏的自主性或是过度干预幼儿的游戏过程均会直接影响游戏育人效果。教师如何做到有效、及时介入,如何推进户外游戏的自主开展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成长,是每位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为此,下面从多个方面剖析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介人策略。

(一)做好合理分配,优化游戏时间与内容

1.确定游戏活动时间

事实上,幼儿参与户外自主游戏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小时,在此时间内,幼儿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分配具有教育意义的户外自主游戏,驱动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实现身体素质、认知能力的增长。户外自主游戏的实施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幼儿的承受能力与身体素质,游戏的内容、时长等,均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也就是说,教师需要确保游戏在满足幼儿实践需求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劳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游戏活动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为突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一些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发生在冬季,教师可结合当日天气、游戏形式、幼儿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等,合理判断游戏的具体时长。如在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户外自主游戏时,教师可将游戏划分为多个场次,并在每个场次游戏实施前,为幼儿预留充足的休息时间,确保每位幼儿均能以饱满的心态面对足球游戏,在迎合幼儿游戏需求、调动幼儿参与户外游戏自主性的基础上,减少游戏强度过大可能对幼儿造成的身心负担。

2.规划游戏材料内容

幼儿园中的幼儿存在年龄、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即使是相同的户外自主游戏,也会产生不同的游戏育人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游戏材料与内容。如大班幼儿大多已经在以往成长中积累了一定的游戏经验,并且具备较强的自主实践意愿和实践能力。针对大班幼儿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带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和内容,如在户外区域内布置一些平衡木、绳网攀爬、滑梯等项目。中班幼儿大多已经对户外游戏内容形成一定了解,但总体缺乏自主性意愿,更依赖于教师。因此,可设置一些难度较小、趣味性较高、有助于调动中班幼儿自主实践意识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游戏、户外写生游戏等,同时,设置一些自由区供幼儿自由玩耍,以此提供足够的自主实践空间。小班幼儿大多缺乏自主游戏能力,并且面对难度过大的游戏较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需要教师增加介人的频率,但过度介入难免会影响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过程,因此,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户外自主游戏,如户外种植游戏、混龄游戏等,鼓励大班和中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同参与户外游戏,以此增强小班幼儿的游戏欲望,使其能够在混龄游戏中积累更多自主实践经验等。此类材料和内容的设置,主要从教师有效介入视角,向幼儿提供足够的自主游戏空间和机会,增强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42.pd原版全文

(二)完善游戏过程,精准选择介人时间与方法

1.把握介入时间

在做好户外自主游戏的准备工作后,教师的有效介入还体现在时间方面。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面对相同的户外自主游戏时,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游戏行为,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行为,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参与游戏时展现的技巧,并根据幼儿在游戏中面临的阻碍问题,选择正确的介入时间。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游戏中面临的阻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幼儿难以有序推进户外自主游戏;其次,幼儿开始在游戏中出现一些重复性行为;再次,幼儿开始丧失游戏兴趣,难以投身到户外自主实践过程中;最后,幼儿表现出不愿与同伴共同游戏的行为和意愿。把握此类介入时间,再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提供介人策略,能更好地推进户外自主游戏的和谐、有效进行。

具体而言,以“玩具城堡”为主题的户外自主游戏为例,在该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如脚踏车、积木、万能结、花束等,组织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搭建城堡,如部分幼儿需要参与到城堡的“花坛”设计中,有些幼儿则需要设计城堡框架、装饰城堡卧室等。因游戏大多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而城堡内部构造较为紧密,一些幼儿在利用脚踏车运输游戏材料的过程中,较容易发生堵塞和争执。如实践中部分幼儿在利用脚踏车运输材料时,于花坛转弯处出现堵塞,无法确保脚踏车顺利抵达城堡,此现象也影响其他小组幼儿的材料运输。针对此情况,教师可先尝试疏导最前面的脚踏车,改变花坛堵塞现象,再鼓励其他幼儿,尝试结合教师疏导方式完成材料运输,由此推进游戏的顺利进行。此介入时间的选择聚焦于“幼儿难以有序推进户外自主游戏”“幼儿表现出不愿与同伴共同游戏的行为和意愿”的情况,高效推进游戏的顺利进行,也在无形之中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在突出幼儿自主性的基础上,使幼儿掌握更多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技巧和方法。

2.调整介入方法

教师作为户外自主游戏的组织者和幼儿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其选择的介人方法将直接影响游戏与幼儿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将自身作为“媒介”,以共同游戏或是平行游戏的形式展开介入。如以语言提示的方式,基于相对平等的角度,辅助学生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梳理游戏思路,推进游戏的顺利进行;以行为暗示的方法,结合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纠正幼儿的游戏行为;避免采用强硬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干预,降低幼儿出现反抗心理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在“搭房子”为主题的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需要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共同搭建一个房子,并在房子的外面布置一个院子。游戏实施前期,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工字砖材料。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幼儿能够将工字砖组合到一起,但整体稳定性偏差,常出现刚搭建完成,围栏和房子倒塌的情况。针对此,教师可以以语言的形式进行介人,如:“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结合工字砖形状决定围栏搭建方法?就像这样"再配合一些行为指导,从幼儿的视角,以共同或是平行游戏的方式进行介入。由此,幼儿也能逐步发现工字砖的特点,掌握游戏技巧,并投身到房子的设计与搭建过程中。此方式主要从平等的引导层面,灵活调整教师介入方式,在该介人方法指引下,幼儿也能逐步攻破游戏阻碍问题,实现能力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三)开展多元评价,提高介入持续性与有效性

1.以过程性评价增强介人持续性

事实上,对幼儿自主游戏活动而言,过程性评价也属于一种教师介人手段,通过评价幼儿可有效回顾游戏过程,了解自身在游戏中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下次游戏的开展做好准备。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介入的持续性,使教师介入手段贯穿于幼儿游戏表现的各个环节,无论对幼儿反思还是成长而言,均起到相对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有必要聚焦于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展开过程性评价。如以“文艺汇演”为主题的户外自主游戏,在该游戏的实践中,幼儿需要分工游戏,如一些幼儿负责主持任务,部分幼儿负责表演工作。而受到材料准备、个人情绪所影响,部分幼儿在表演时过于紧张,并未取得理想效果,负责主持工作的幼儿也开始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针对此情况,教师在表演过程中应做出正向介入,如安抚表演者情绪、带领其他幼儿活跃氛围、鼓励主持幼儿继续完成任务,同时,在游戏结束后展开评价,引导幼儿回顾游戏过程,反思游戏中是否出现消极情绪和行为等,此介人方式能确保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完整性,也延伸了介人范围,为推进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高效实施奠定基础。

2.以成果性评价确保介入有效性

事实上,幼儿在参与户外自主游戏后大多会形成一些自身较为自豪和骄傲的作品,如“搭房子”“玩具城堡”等户外自主游戏均为学生提供了创作作品的平台。但部分幼儿缺乏展示作品的机会,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成果性评价为幼儿提供平台,并结合评价内容提高教师介人有效性。如幼儿在搭建完成房子和玩具城堡后,可将作品发布于网络,并以短视频为媒介展示幼儿的游戏过程,获得来自家长甚至多群体的评价内容,以此激励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户外自主游戏,提高幼儿的游戏热情。此方式更多的是以积极评价来调动幼儿游戏自主性,通过来自多群体的作品鉴赏与积极评价,幼儿也能意识到游戏中创新创造的重要性,真正在提升户外自主游戏实施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教师介入有效性,为带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论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户外自主游戏属于重要组成部分,该游戏形式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也能使幼儿获得满足、实现发展。但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教师的介入方法是否有效、介入时机是否准确均将直接影响户外自主游戏的实施效果。为此,幼儿教师有必要全面了解户外自主游戏特点,并从介入游戏准备、游戏过程、游戏评价等多环节着手,优化游戏时间与内容、精准选择介入时间与方法、提高介入持续性与有效性,以此提高教师介人有效性,助推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佳慧.以“四观四支”策略促进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观察与互动[J].新教育,2024(S2):208-209.

[2]刘郑红,胡圣琦.幼小衔接之社会准备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以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篮’不住的惊喜”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4(19) :77-79.

[3]刘晓婧.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教师的角色认知与教师支持行为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4.

[4]刘佳楠.丰富自然资源,适时介入指导——中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实施[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4(4):72-73.

[5]陈榕.论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对幼儿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4(2):46-48.

[6]杨丽萍.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现状的研究——以某市某县为例[J].知识文库,2023,39(21):151-154.

[7]郭莎莎.完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成长——探究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优化路径[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九),2023:75-77.

[8]耿惠玲.在自主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以小班户外自主游戏“哇!洞洞真好玩”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93-9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4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