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路径探究

作者: 史王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5-0160-04

“亲自然”园本课程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园为基础,深度融合自然元素的特色课程,主要是基于幼儿对自然天生的好奇心与亲近感,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将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动植物等自然元素全方位地融入幼儿教育教学之中。

一、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意义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知体验和探索机会,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幼儿能够发展感知能力、观察力和好奇心,而幼儿认知正是需要这些素质的存在。在自然环境中,幼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以及天气的变化,能够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和自然规律。同时,自然环境中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能够促使幼儿在自然中进行团体活动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提高其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贴合幼儿自然天性

通过亲近自然,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换以及自然现象的变化,让幼儿在观察、感知中丰富自己的感官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自然世界的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能够在广阔的自然世界中无限地遐想,促进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宽广而无拘束的空间,幼儿在其中自由探索和游戏,能够有效地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建立自信心。因此,在自然世界中也就拥有探索的勇气,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自然的互动逐渐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环境的责任感,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帮助他们在自然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特征

(一)因地制宜,具有良好自然条件

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性,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发挥这些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亲自然”园本课程是根据所在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来设计课程内容,使幼儿在最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以引领幼儿全面成长。陕西省兴平市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本园”)园内,拥有数百种树,并且还与当地最大的人工休闲公园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园本课程构建条件。

(二)灵性释放,具有趣味自然活动

灵性释放不仅是指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自由和愉悦,更是指他们在探索自然、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充分的表达和满足。要充分释放儿童的灵性,就需要组织自然观察、植物种植、昆虫研究、户外探险等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自然活动,以便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自然知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同时,趣味自然活动的特点在于其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这些活动,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者和探索者。作为其中的主动参与者,在主动性意愿的支配中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深刻理解生命的奇迹和自然的力量。以此,充分释放儿童的灵性,让幼儿能够在趣味自然活动中学习自然知识,获得全面发展。

(三)空间广阔,具有广阔观察范围

本园具有广阔的自然空间,其中也有丰富的树种资源,这些都是幼儿探索自然世界的优异条件,能够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自然场景。在此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观察到森林、公园、花园等自然环境中的四季变化和植物、动物、土壤等资源的存在,可见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中具有广阔的观察范围。通过在这样开放性的空间中广泛观察自然世界,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环境意识。空间的广阔性使得课程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四面墙,而是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自然世界,给予幼儿一个真实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三、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路径

(一)立足幼儿兴趣,优化自然环境

构建“亲自然”园本课程应首先立足于儿童的兴趣,通过因地制宜,不断根据资源变换优化环境布置,促使幼儿能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感知自然、认知世界。儿童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通过观察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识别他们的兴趣点,基于此灵活设置植物观察区、昆虫探秘角等,引导幼儿在自然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同时,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植物、花卉和小型生态系统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自然元素。借助沙池、水池、树屋等互动设施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

例如,在“多‘种'多样”的活动组织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选择多种易于种植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比如向日葵、小番茄、草莓等,它们既易于管理,还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生长变化,以此来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变化和生长情况。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所活动的环境,适当增加种植园区域,在其中种植一些常见的植物,让幼儿能够沉浸在其中。种植活动开始时,教师引领幼儿在种植园内选择适宜的种子种在土壤之中,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多‘种’多样”这一活动,能够充分地将幼儿的兴趣与自然环境优化相结合,以布设种植园的方式有效丰富了园内的自然景观,为幼儿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平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幼儿天性,组织游戏活动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道:“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即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幼儿天性爱好游戏、活动,善于模仿,对世间万物抱有浓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构建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时,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幼儿的自然天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组织幼儿在真实的自然场景中进行游戏。在自然环境之中,组织幼儿进行自然观察,探索植物和小动物,或者在沙地、水池等天然环境中进行建构和实验活动,以此促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到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还提供开放性的材料和空间,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导活动。通过提供树叶、石头、泥土等丰富的自然材料让幼儿可以自由组合和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作出新的自然集合物,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43.pd原版全文

就如在"不负时光与影相伴”活动之中,影子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又神秘的现象,它与光相伴而生,对幼儿来说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教师从儿童发现影子并甩不掉开始,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并兴奋地摆弄着自己的身体发现当自己做出不同动作时,影子也会跟着变化。随后,教师提出该现象问题:“小朋友们,为什么我们动影子也会动呢?”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之后,在幼儿的讨论中教师开展“神奇的光”实践探究,通过引导用手电筒在教室里制造影子,以改变光源的位置和角度的方式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如何随之变化。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渐理解了影子形成的原因以及光影变化的规律,还通过绘画和讲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影子世界的想象和理解。

(三)结合自然生活,强化实践探究

在“亲自然”课程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将其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大自然为主题,用好幼儿园附近的公园以及园区内部数百种树种资源,通过观察四季变化、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等活动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奥秘,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感官体验,还培养了其责任感和耐心。幼儿的奇思妙想是时刻存在的,会出现在每个探究的瞬间,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在探究之中的表现,将幼儿园课程向幼儿的真实世界回归,通过在大自然之中的探究让幼儿能够将奇思妙想落于生活之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生活意识。同时,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在实践探究中,必定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由此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把握此时机鼓励幼儿在观察与操作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找到答案,提高其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例如,组织幼儿到与幼儿园毗邻的公园之中探究自然中的植物。在公园的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亲身接触各种植物,通过观察、触摸、嗅闻等方式直观地感受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和生长状态。在公园的花坛旁,幼儿可以仔细观察不同花卉的花瓣、叶子和茎的特征,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花卉的生长周期和基本养护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纹理、花蕊的结构等植物细节。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设计互动活动“植物寻宝”,让幼儿在公园中寻找特定的植物,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和位置。在寻找中,幼儿发现枫叶在秋天时与在夏天时的颜色截然不同,夏天是郁郁青色,而秋天则是艳丽红色。在观察之中,幼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枫叶的颜色变化这样大?在教师的耐心引导和教导之中才知道因为季节变换,枫叶从夏到秋,会逐渐从青色变为红色,最后变为黄色、褐色,从而落叶归根。

(四)融合文化内容,深化活动意义

在课程之中,教师应将自然元素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以此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结合园所“星文化”,整合自然万物之中的文化内涵,从星辰到山川草木、从身边到星际,构建超广范围的“亲自然”课程,让幼儿能够拥有更多与自然对话的机会,给予幼儿更多观察、发现、探寻的空间。同时,家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另一大场所,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景。在“亲自然”课程中,教师可携手家长让整个教育都能够回归自然世界,促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探索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以达到“亲自然”课程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在自然世界中全面发展。

例如,在活动之中融入园所的“星文化”,通过将宇宙探索与自然教育相结合,有效激发幼儿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还让幼儿在欣赏自然万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探究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了当前几大行星,以及太阳、月球等,并在其中结合故事讲述,融入牛郎织女故事向幼儿介绍不同文化中关于行星的神话传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后,以“太阳”为中心,教师讲述太阳的活动、特征,并将其融入幼儿能够感知到的事物中,如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广泛的探究逐渐缩小到幼儿能够感知的范围,促使幼儿能够一步步开阔视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基于已有经验,引导个性发展

杜威提出:“教育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必须使其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视野会逐渐拓宽,教师需要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促使幼儿能够在自主尝试中感受到满足,以便于更好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幼儿为中心,基于幼儿本身的特征、阶段要素、兴趣等开展各项自然活动,并且引领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究,尝试各种真实体验,丰富自己对自然的感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自然视野,同时正确地认识世界。

例如,在长期观察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对公园和园所中的花卉有浓厚的兴趣,许多幼儿已经有了在公园观察花朵的经验,能够精准说出花朵的颜色,并且还能够说出一些花的名称。基于此,教师设计活动“花朵的秘密”。

在此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花朵的颜色,观察花朵的形状、花瓣的数量以及花朵的气味。通过仔细观察,幼儿可以发现不同的花朵有着独特的形状,有的像喇叭,有的像星星,并且在其中幼儿还数出了不同花朵花瓣数量的差异,像桃花有五片花瓣,而向日葵的花瓣则多得数不清。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为什么花朵会有不同的气味呢?"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在幼儿的奇思妙想中,猜测是为了吸引蜜蜂或者是为了不让小虫子靠近。之后,根据幼儿对花朵的深入观察经验,又拓展到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尝试让幼儿亲自参与种植一些花卉,从播种、浇水到看着种子发芽、长叶、开花。通过将之前观察花朵的经验运用到这个过程中,对比不同阶段植物的变化,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知识。

(六)强化幼儿互动,促进自然启发

适当的互动能够促使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同时同伴之间的沟通互动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幼儿沉浸于自然学习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组织小组探险、自然观察记录等活动让幼儿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互相学习,增强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充满了无穷的探索和学习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在互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对光、水、土壤等自然要素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照顾园所内“自然角”中的植物。通过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照顾一种植物。其中一组幼儿负责照顾向日葵,为了能将向日葵照顾好,幼儿小组每日观察向日葵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浇水、施肥、除草。当出现情况时,幼儿小组则需要自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比如,有幼儿发现向日葵的叶子有点发黄,就此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反思探讨,有幼儿认为可能是水浇多了,而有的则认为可能是缺少阳光,为了更好地验证,幼儿将向日葵搬到了阳光更充足的地方,并且减少了浇水量。在此互动过程中,幼儿不仅仅学会了如何照顾植物,更重要的是,从自然中得到了启发,开始思考植物生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像在生活中,人们的健康也和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通过互相交流想法并付诸实践,当看到向日葵的叶子慢慢变绿,幼儿也会有十足的成就感,有效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结论

“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贴合幼儿生长天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之中学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园所的自然资源与毗邻的公园自然资源。通过借助这些自然资源优化自然环境、组织游戏活动、强化实践探究、融合文化内容、引导个性发展、强化幼儿互动等,让幼儿能够在自然中快乐成长,学会在自然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将在未来继续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幼儿与自然的美好联系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林青萦.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3):13-14.

[2]郭志娟.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研究[J].求知导刊,2023(14):98-100.

[3]宋超英.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3(3):3-5.

[4]叶雨玲.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4(2):62-6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54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