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及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孙莎莎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端,提高幼儿家庭教育水平,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而发,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家园社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促进幼儿发展并不只是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极为重要。
一、目前家园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不重视,未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
“孩子上学了,教育的事情就是幼儿园负责了。”这是很多家长存在的想法,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主要负责的事情,家长主要做好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还有部分家长以“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这些习惯长大就会好”为由,忽视从学前儿童时期开展家园携手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师任务重,缺乏家园社协同育人活力与创新
调查发现,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对家园社合作育人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置身事外”,缺乏对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科学认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教师“一言堂”现象,教师指挥,家长服从工作,家园社协同育人缺乏创新与活力。
(三)家园社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缺乏专业引领
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家园社活动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新手教师面对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家长沟通时缺乏一定的技巧,不知道在工作中如何实践家园社育人。
(四)社区参与活动比较被动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渠道不畅通,社区资源的整合性没有被充分发掘。部分幼儿园家园社工作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是围绕节气、节日开展的主题活动,此类活动的开展多数由幼儿园负责策划实施,社区负责提供场地等的简单形式。社区在家园社协同育人中缺乏主动性。
二、家园社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探索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学校主导的家园社有效运行模式能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四通八达网格化教育体系,助推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制度保障,共生共赢
完善家园社协同育人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要求。划分家庭、学校、社区责任清单,让活动的开展有理有据。学校、家长和社区可设立活动联系负责人对相关活动事宜进行协调沟通,打破无“中间人”联系的被动局面。另外,还需制定相应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年终考核评价制度,设立家园社三者共同的利益体,促使家园社三方共生共赢体系。
(二)专家引领,理念先行
不同角度架构培训“菜单”。针对教师,完善教师职前协同育人的培训体系,把家园社协同育人培训体系加入新教师岗前入职培训中,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并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针对家长与社区主体,可根据其所需设置不同“菜单”式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并设置相应的积分奖励机制,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如幼儿园开展了家长“三宽课堂学习”“家长育儿经验沙龙”等资源版块供家长选择学习,并在每学期末对学习积分优秀的家长进行激励表扬。
(三)家园社基地,共建共荣
幼儿园在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实践中不仅要“引进来,走出去”,还可以与社区、家长建立共同“基地”,社区也要主动参与家园社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最终实现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如幼儿园和社区图书馆合作,利用教师和家长中优秀阅读倡导者进行绘本阅读宣讲等活动,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助推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有效运行的策略
(一)以问题为驱动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园本教研
首先,针对各班级在家园社实施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采用班级教研—级部教研—教研组长研讨—全园大教研模式,有的放矢,逐步击破问题。做到小问题在班级、级部研讨中解决,大问题在全园研讨中击破。其次,树立全体教师合作共赢意识,学习家园社协同育人相关专业书籍,提高教师家园沟通水平。教师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学习、乐于分享成果的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悟、思、做中,达到真研、真学、真思考、真收获。
(二)双轨道交互,助推幼儿发展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家长、社区主体开展自主式、互动式交流。与家长、社区主体一起开展“家庭育儿沙龙分享会”“社区助教进校园”“家长助讲团”等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家长和社区主体的参与意识。
(三)观点分享,融会贯通
转变教师传统观念,教师不再是家园社工作的唯一决策者,而是与家长、社区主体平等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
四、家园社协同育人有效策略探索的反思
首先,多途径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园本教研、视频网络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及时弥补自身短板,多方面学习家园社协同育人先进经验。其次,健全家园社协同育人组织机制。建立班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组建成园级家委会,幼儿园要支持园级家委会把广大家长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分享育儿经验,参与学校及家委会管理,共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社区签订家园社活动协议,成立幼儿园社区委员会,为幼儿园外的教育活动提供保障。
家园社协同育人,有利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幼儿构建起良好的生态教育,最终助推幼儿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