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融合—主体参与—动态反馈” 三维教育仪式育人实施策略

作者: 刘健 谢苗

教育仪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价值观塑造、品德培养、集体意识凝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增强教育仪式的育人功能,本文提出“文化融合—主体参与—动态反馈”三维教育仪式育人实施策略,旨在通过整合关键要素,优化教育仪式育人过程,提升育人质量。

一、三维策略的育人内涵与价值

(一)文化融合的育人内涵与价值

文化融合是将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念融入仪式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与内涵。通过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育仪式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培养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

(二)主体参与的育人内涵与价值

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在教育仪式中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体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如在毕业典礼上自主设计感恩环节、策划毕业纪念活动等,让学生深度参与教育仪式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三)动态反馈的育人内涵与价值

动态反馈贯穿教育仪式育人全过程,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在仪式各阶段的反应、需求与建议,对育人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整优化,确保教育仪式的育人内容与方式更贴合学生实际。如教师通过动态反馈了解学生对某环节兴趣不足,可及时调整形式,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案例或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二、三维策略的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融合、主体参与和动态反馈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构建起高效的育人体系。文化融合为主体参与提供丰富的育人素材与多元视角,激发学生参与教育仪式的热情与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体验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与升华。如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仪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教育。

主体参与是文化融合育人价值实现和动态反馈有效开展的关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仪式,才能使文化融合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身素养;同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与反馈,为动态反馈提供了准确、丰富的信息,使教育者能够及时了解育人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动态反馈则为文化融合和主体参与的育人优化提供依据。根据学生对文化融合内容的反馈,调整文化元素的选择与呈现方式,提升文化育人效果;依据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优化参与环节与形式,增强育人活动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三者协同运作,形成闭环育人系统,推动教育仪式育人功能不断提升。

三、三维教育仪式育人实施策略的具体路径

(一)基于文化融合的育人内容深度开发

在教育仪式育人内容设计上,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家国情怀”等,通过经典诵读、传统礼仪展示仪式和社团等形式融入教育仪式。如在开学典礼中举行传统拜师礼,让学生感受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的品德。

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注重文化元素与育人目标的深度契合,采用社团化、故事化、情境化、体验化的呈现方式。如在清明节教育仪式中,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创设祭奠先烈的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扫墓、敬献花圈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感悟爱国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

(二)促进主体参与的育人活动创新设计

创新教育仪式育人活动设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参与体系。鼓励学生成立教育仪式策划小组,自主设计育人活动方案。如在校园文化节中,学生自主策划节目等活动,教师给予指导与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组织能力。

设计丰富多样的育人角色与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需求。设置活动组织者、主持人等角色,同时开展小组合作、个人展示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与任务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三)构建动态反馈的育人效果评估与优化体系

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动态反馈机制,全面收集学生在教育仪式育人过程中的反馈信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育人内容、活动形式、参与体验等方面的感受与建议。如在教育仪式结束后,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仪式育人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安排专人观察学生的参与行为与情绪反应,及时开展现场访谈,获取即时反馈。

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快速响应的育人优化机制。若发现学生对某育人环节理解困难,可增加辅助讲解、互动讨论等环节;若学生对活动形式缺乏兴趣,则尝试采用更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方式。定期对教育仪式育人效果进行总结评估,持续提升教育仪式的育人质量。

四、三维教育仪式育人实施案例

某小学教育仪式存在育人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育人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为改善现状,学校引入“文化融合—主体参与—动态反馈”三维教育仪式育人实施策略,对校园德育教育仪式进行改革创新。

在文化融合方面,学校在德育教育仪式中融合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如在重阳节教育仪式中,开展 “孝老爱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传统孝文化故事,为长辈制作感恩贺卡、表演节目;在国庆节教育仪式中,通过讲述革命历史故事、演唱红色歌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在主体参与方面,学校成立由学生主导的德育教育仪式策划团队,学生自主确定仪式主题、设计活动内容与流程。如在“诚信”主题教育仪式中,学生自主策划诚信故事分享会、诚信主题手抄报展览等活动,为每名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如故事讲述者、活动主持人、展览讲解员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动态反馈方面,学校在德育教育仪式筹备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确定仪式主题与内容;在仪式实施过程中,安排教师实时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收集现场反馈,及时调整活动节奏与形式;仪式结束后,通过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建议,全面总结评估,为后续德育教育仪式的改进提供依据。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小学的德育教育仪式取得显著育人成效。学生对教育仪式的参与热情大幅提高,从以往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投入。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红色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教育仪式的育人成果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德育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东平县彭集街道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