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谣到方块字

作者: 陈淑静

晨光熹微中,我又一次站在教室门口。木质课桌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黑板上未擦净的汉语拼音轮廓依稀可辨。从教的前十余年,我始终在幼儿园的童趣世界里耕耘;初入小学,面对45张稚嫩面孔与三尺讲台,既感使命光荣,亦深知挑战艰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彼此照亮。从学前教育的游戏引导者蜕变为小学语文的启蒙老师,半年时光,每个清晨的早读声都见证着我的蝶变。

一、跨越教育场域的认知重构

开学第一周的手忙脚乱仍历历在目。当我像在幼儿园那样蹲下身想和孩子们平视交流时,却发现他们的视线早已越过我的肩头,好奇地打量着墙上的《小学生守则》。那个总在午休时要求听睡前故事的润泽,此刻正努力挺直脊背想要够到课桌的高度。这些细微变化提醒着我,教育场景的转换远非更换教室那么简单。

在拼音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习惯性地将声母、韵母编成儿歌,却发现孩子们更渴望获得系统知识。记得一天课后,彤彤举着作业本问我:“老师,b和d为什么长得像双胞胎?”这个充满逻辑性的提问让我意识到,一年级学生开始萌发理性思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韵律游戏,而是知识体系的建构。

家校沟通方式的转变同样令人深思。幼儿园家长关心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现在家长会焦虑地询问:“我家孩子能跟上学习进度吗?”这种变化倒逼我重新设计家长会内容,从展示教学计划到解读课程标准,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的沟通模式。

二、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

识字教学中的矛盾最为典型。当我在黑板上画出“山”字的甲骨文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幼儿园里玩识字卡片时的兴奋如出一辙。但当我要求规范书写时,那些歪歪扭扭的笔迹又在提醒我,游戏化与规范化需要找到“黄金分割点”。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考古学家”活动,让学生在临摹古文字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规范书写。

晨读时光的改造充满挑战,延续幼儿园的绘本共读模式时,总有学生忍不住离开座位模仿故事角色。经过观察,我将《弟子规》诵读与手势操结合,当孩子们边比画“冠必正,纽必结”边朗诵时,古典韵律与现代教育戏剧达成了奇妙共振。

在作业布置这个敏感地带,我尝试用“语音日记”替代机械抄写,让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每日见闻,既锻炼口语表达,又为写话积累素材。当听到留守儿童小宇用生涩的普通话描述奶奶种的南瓜时,我更加确信,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扎根于真实生活。

三、专业觉醒中的自我重塑

教研活动成为照见专业短板的明镜。第一次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时,教研员提到的“语文要素螺旋上升”让我如坐针毡。那个下午,我抱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逐字研读,在便笺纸上记满疑问,终于理解幼儿园“前书写”与小学“规范书写”之间的衔接逻辑。

办公室对桌孙老师的“温水煮青蛙”理论如醍醐灌顶。她示范的“三步纠错法”让我明白,教育智慧往往藏在细节的褶皱里。那个把“秋”写成“火禾”的佳宁,当她在看图写话中描绘“稻穗妈妈抱着金娃娃在风里跳舞”时,谁又能说这不是汉字文化最鲜活的传承,让我明白教育智慧往往藏在细节之中。

儿童观察视角的升级带来意外之喜。改良自幼儿教育的成长档案,不仅记录着识字量的增长,更珍藏着小雅从描画字型到创作诗句的蜕变轨迹。当她用“月亮的耳朵贴在窗玻璃上”形容夜色时,我仿佛看见语言的精灵正在纸间起舞。

四、教育生命的自然生长

暮色中的校园渐渐沉寂,我抚摸着办公桌上那盆绿萝,新生的气根正在玻璃瓶里探索水的边界。教育场域的转换从不是割裂的转身,而是生命体的自然舒展。从童谣的旋律到方块字的筋骨,从幼儿教师的温柔到启蒙教师的睿智,每一次蜕变都在印证。真正的教育,是让师生共同在文化长河中摆渡,既摆渡知识,更摆渡生命。

未来岁月里,我仍将怀揣这份跨界融合的智慧,在汉语启蒙的沃土上继续耕耘。当春风再次吹开练习本,那些日渐工整的方块字里,终将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年轮。

(作者单位:汶上县郭楼镇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