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者: 崔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创设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情境的支持。因此,研究情境创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分析

情境教学理论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建构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工具中介实现的,而情境正是这种互动发生的载体。在数学教育领域,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现实数学教育"理论也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再创造"数学知识。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情境教学具有特殊的价值。首先,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有效激发6-8岁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而富有情节性的教学情境能够延长其专注时间。其次,恰当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促进意义学习。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创设"小动物分水果"的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再次,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大量例题和习题都设置了生活情境,如购物、游玩等,这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主要类型

基于人教版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生活情境是最常见的一种,它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数学问题的背景。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小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学习货币单位的换算。这类情境的优势在于贴近学生经验,易于理解和接受。

游戏情境通过设计数学游戏活动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设计"数字接龙"或"数学闯关"等游戏。游戏情境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能有效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故事情境借助故事情节来呈现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时,可以编创"小熊整理房间"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故事情境具有情节性和连贯性,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实践情境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测量教室物品的长度。这类情境能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形成深刻的认知印象。

在人教版教材中,这几种情境类型常常交替出现或相互融合。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情境类型。

三、优化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首先,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选择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素材。例如,可以结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儿童动画等设计情境,避免使用脱离学生认知范围的情境。

其次,情境要与数学本质紧密联系。好的数学情境不仅要生动有趣,更要准确体现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避免出现情境热闹但数学内涵薄弱的现象。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时,设计"小动物排队"的情境,要突出"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数学特征。

再次,情境难度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情境不宜过于复杂。可以采用"小步子"原则,将复杂情境分解为若干简单情境逐步展开。同时,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最后,要注重情境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应不断创新情境形式,如将信息技术融入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情境的感染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情境教学在提升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情境教学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灵活把握。好的数学情境应当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数学本质;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价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境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使情境教学发挥最大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