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活动中的分组和调控

作者: 高亚丽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不仅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包括尊重、信任、合作、民主、关爱、自尊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当代重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一种有结构系统的教学策略,能适用于不同年级及不同的学科领域。

基于对合作学生的一些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有效调控好小组合作学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科学合理的划分合作学习小组,面向全体

科学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班主任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遵规守纪情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目的是调动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免的差距过大,让有些小组成员失去学习信心。然后再在每个小组内本着学生自愿和班主任稍作调整的原则。名单一式三份,教室、班主任、级部各一份。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思维碰撞,有更多的争论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竞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面的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确保探究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有效分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常常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中,那些胆小的、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渐渐落伍,被成绩优秀、善于表达的学生取而代之。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小组成员在组。

三、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制定《小组学习评价方案》,以多元化评价机制达到高效目的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使合作小组深入的开展有效发挥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评价方案主要依据是小组学习成绩和课堂上个体展现、小组的合作与竞争。个体展现、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得分:根据课堂上的个体展现和各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情况等方面评价得分。具体操作办法是:小组成员个体评价、组内评价、组际评价,然后由小组长算出本组所有成员的平均分,最后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权衡后即为本小组得分。(个体展现和各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情况包括: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②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研究、解决问题;③能否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进行讨论交流;④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是否做到以学为主、以练为主和以赛为主;⑤能否大胆质疑和勇于展示自己的见解;⑥对所学内容能否做到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展开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否做到互帮互助,合作完善;⑦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等。)

“分组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