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生问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朱夏熠当下很多课堂主动权在于教师,大多是教师精心预设好问题,在“合适时机”提出来,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期下去,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学习,变得不会思考,失去了提问机会。
学习从疑问开始。“生问课堂”将学生的“问”与“学”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以“问”引学,学而生“问”,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教材新奇点挑起冲突,引发学生即时提问
学生天性探究欲望强,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新奇元素,有些可以从单元导读、课题等出发,挑起学生原认知的冲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教师指导学生看着课题发出疑问,从质疑课题中开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和需要明晰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可以多维度、多层次的,鼓励学生畅所欲“问”,逐渐养成遇到“课题”就有自发提问的意识和习惯。
二、在新知生长点唤起冲突,引发学生顺向提问
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已有经验的思想束缚,对新知往往停留于旧知理解的层面上。如果能在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巧设冲突,此时就能较好唤起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顺藤摸瓜,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力。如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这课,文中涉及到了一些科学实验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未接触过的领域,在教学时,学生如果用学记叙文的方法来解读这篇文章,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譬如课堂教学科学家做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用词的严谨性,在学习完两次实验过程后,学生提出“书本中用了这么多形容实验结果的词语是想说明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反复研究?”等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当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生矛盾,我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尝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中产生疑问,接着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而是一次详写一次略写?”这个问题的抛出建立在学生之前未接触到的领域,在说明文中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学生就此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从而我引导学生顺向提问并进行归类:这是从写法的角度提问。适时教会学生如何边读边学习多角度提问的方法。
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教师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认知冲突是连结新旧知识的桥梁,是学生提高问题意识的有效契机。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提出疑虑,寻找解决这个冲突的办法,将新知与旧知之间有效进行连接。
三、在内容关键点设置冲突,引发学生质疑提问
教学中有不少“关键点” 是学生认知的模糊点、盲点与思维的核心点,容易引发学生的疑惑,这也是暴露教学的盲点和死角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能在“主干知识”上花时间、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供建议,深度挖掘知识的核心内涵,凸显出知识的本质。如能巧妙利用核心问题可使之成为课堂的亮点和思维的发散点。教师应沿着学生困惑的疑难点,引发学生争论、质疑并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修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抛出疑问,引发学生提出质疑,当学生有困惑放慢脚步,及时启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关键性句子,教师再进行适时的引导,学生疑虑的解开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在理解困惑点制造冲突,引发学生发散提问
对于新知或未曾研究问题,学生习惯于会用原有经验去解决,但在解决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致使无法前行,所以教师要学会退,将学生往前推,此过程看似教师退后,实则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各种尝试,引发多种假设及其发问,对学生起到了往前推的作用。如在《母鸡》一课教学中,学生对于作者态度的转变产生疑问,为什么作者从“一向讨厌母鸡”到后来变成“不敢再讨厌母鸡”?此时学生产生困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寻找变化原因,学生根据作者描写的一个个具体事例,自己从课文中寻找引发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此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文中事例体会作者观察到的母鸡具有“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优秀品质,进而体会作者为何产生了尊敬、敬佩之情。
五、在知识链接点设置冲突,引发学生对比提问
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完全陌生是很少的,往往是似曾相识,又有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知识间的连接点,在新知形成过程中教师善于提供方法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或寻找契机制造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主动的发现与创造中,通过比较、分析找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区别,顺利完成正向迁移。主动实现零散知识的连接,让其串成珠、结成网。
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两篇课文中,进行对比阅读。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总结归纳: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在哪?相同之处在哪?问题抛出后,知识在学生脑子里一定是凌乱的,不完整的。大部分学生会说出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结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提示可以从具体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有了方向便会更容易感兴趣进行对比提问。
当教师能够抓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从学生熟悉的地方出发,激发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总之,课堂上巧设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通道,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生动活泼”中实现深度学习。这些需要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剖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准备材料,善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组织、调控学生环绕问题展开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