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的五大增长极
作者: 黄奇帆如今,中国制造业正呈现量质齐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速的发展态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然而,“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游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普遍偏低等。规模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短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们从一个“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
未来,我们要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循环,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它与传统生产力产业靠资源要素、资金、蓝领劳动力投入有重大区别。
联合国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有一个门类的归类定义,制造业分类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合计800多个大中小的类别。和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联合国确立有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这构成了全世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而生产性服务业再细分下来,有10个大类:一是围绕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展开的各种研发活动,如产品、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生产线、流水线装备的开发;二是各种与制造业发展有关的底层技术、工具类技术开发,比如GPS、北斗导航系统、通信操作系统、芯片设计软件等底层技术开发;三是运输、仓储、物流配送的服务;四是金融业对制造业产业链的服务;五是市场准入服务,包括整个产业链集群中几百上千个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及检验检测认证的服务;六是对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的服务;七是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的服务;八是制造业中的采购、销售、贸易、批发、零售及售后的服务;九是各种产品的广告、专利、商标品牌的服务;十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及专业咨询机构等各种服务外包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来自制造业并服务于制造业。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一直贯穿于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推动着制造业发展。随着发展过程形成独立的产业板块,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GDP板块。它不仅贯穿了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也沟通、连接、促进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五大增长极
作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除了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的产业运行效率和效益以外,还是新质生产力和高科技制造产生的温床、动力和土壤,是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种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五种增长功能: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是GDP的增长极,尤其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去年GDP达到了29万亿美元,工业加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60%变成了20%,其中工业占18%,农业占2%,生活性服务业原来占30%,现在还是30%。生产性服务业从1950年的10%,上升到现在的50%。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没有变,但规模增长了。
而且不仅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增长了,比重也大幅度增长。1950年时,美国GDP只有4000多亿美元,2024年提升到了29万亿美元,涨了70倍,而生活性服务业总量也涨了70倍。它的比重从10%变成50%,在29万亿美元里是14.5万亿美元的存在,这是美国经济体量中最大的增加值板块。
国务院文件要求加快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是独角兽的增长极。美国的股票市值70万亿美元,其中独角兽的股票市值大体占30%,这里面有六七百个中小型普通的独角兽,占5万亿美元。著名的有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英伟达、特斯拉、Meta,这7家市值最大的企业,加起来约15万亿美元。除了亚马逊是产业互联网以外,其他6家企业大家普遍认为是制造企业,但其实是生产性服务的企业。
苹果公司围绕着苹果手机、电脑的产业链,进行了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开发,使苹果公司成了苹果产业链的链头。不仅苹果公司如此,微软的笔记本电脑开发,高通和英伟达的芯片开发也是如此。
总体来看,美国最大的独角兽都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集群为链头的企业。
中国的华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它至少做了5种品牌以上的产品,包括手机、电脑、5G基站、汽车、机器人等,然后再围绕每个产品对十大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开发。华为20万员工,没有蓝领工人,全部都是研究开发人员。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增长极。全世界最近40年服务贸易从占全球贸易量的5%,增长到现在占比25%,欧洲美国占30%到40%,中国的服务贸易只占年度全部贸易量的12%,是全世界190余个国家平均值比重的一半。我们服务贸易发展不够到位,主要是因为我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不够到位。
什么是服务贸易呢?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跨国服务到国外,就构成了服务贸易。
去年,我国货物贸易超过6万亿美元,服务贸易8000多亿美元,贸易占比12%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如旅游接待、外宾服务都属于生活性服务贸易。但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到国外的贸易量不高,大量的是进口。比如,苹果在中国造了1.7亿台手机,就将有关苹果手机产业链上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注入我国的生产基地,每年会拿走几百亿美元的利润。这个利润就是生产性服务业输入以后的回报,属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服务贸易进口。
大量生产性服务业输入到中国,这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的服务贸易输入中国;而中国自己的服务贸易出口除了劳动密集型生活性服务贸易以外,生产性服务贸易贡献不足。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如果把一台售价6000元的手机拆解开,零部件制造成本最多3000元,还有3000元是看不见的软件、专利、知识产权或者芯片内置的各种程序等。所有制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制造业产值利润率提高的基础。
第五,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来自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投入,新质生产力要求在传统的要素之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美国、欧洲经济发展总量里,40%到60%是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而我们目前生产力增长里只有20%~30%是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的。
中国制造业已实现领跑
当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已经实现领跑,全球第一有望保持50~100年。但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还需要在“十五五”至2040年取得重点突破。
在中国当下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推进下,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现在中国制造的规模已经达到全世界30%以上,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唯一的全覆盖的国家。
这里说到的30%值得注意。2010年我们就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但那时的比重是全球制造业的20%,美国是全球制造业的19.6%,两者数字相差不大。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在全球同样是第一,但却是30%以上占比的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以前,全世界制造业最重要的十大板块里我们是没有领跑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五个板块形成了“领跑”,如高铁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个板块跟欧美形成了“并跑”的态势,如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
尽管我国制造业取得了这么重大的成就,但在生产性服务业上依然相对落后。在十五五期间到2040年,我们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五大增长极的方向去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