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座头鲸的“海底两万里”

作者: 张雪莹

2024 年 12 月,一项研究披露,一头座头鲸从太平洋出发,向东穿越大西洋,一路至少横跨 1.3 万公里,最终抵达印度洋的桑给巴尔群岛。

1.3 万公里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从上海到伦敦,或者从纽约到悉尼的直线距离。这头鲸鱼靠着强壮的尾巴和一颗勇往直前的心,成就了一段传奇旅程。

它因此创造了一项纪录:世界上“旅行”距离最长的座头鲸,也是第一头从太平洋穿越到印度洋的座头鲸。

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鲸鱼界的“马可·波罗”呢?

“鲸生”,不走寻常路座头鲸,被公认是海洋中“循规蹈矩”的迁徙大师。它们的生活有条不紊:觅食时游往极地的冷水区,繁殖时游回赤道的温暖水域,固定穿梭于觅食地和繁殖地之间,往返距离约为8000 公里。这样的迁徙规律几乎被写进座头鲸的“生活准则”。

这头编号为“HW-MN1300828”的鲸鱼显然不想按规矩过日子。2013年,人们在哥伦比亚太平洋沿岸首次拍摄到它,当时它和另外 7 头座头鲸一起生活。4 年后,它的栖息地还没有变化——人们在距离它首次出现的地方约 78 公里处又一次拍到了它的照片。但是,2022年 8 月,这头鲸鱼再次出现时,已经是在印度洋桑给巴尔群岛附近,距离首次发现它的地点超过 1.3 万公里。

针 对 它 的 一 项 研 究, 在2024 年年底公布,外界才得知这头座头鲸的壮举。它打破了座头鲸一贯的“纬度迁徙规律”(南北向),让科学家第一次见证了座头鲸东西向、横跨半个地球的壮丽冒险。

此前也不是没有摆脱既定轨道的座头鲸。比如,1999 年至 2001 年间,一头雌性座头鲸从巴西出发,穿越大西洋,一路游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附近,行程 9800 公里。如今,这个纪录被新发现的这头雄性座头鲸狠狠刷新,1.3 万公里还只是两次目击事件发生地之间的最短距离,这头座头鲸的实际旅程,可能远超这个距离。

这不是一场“意外”。座头鲸的导航能力非常出色,这头鲸鱼并不是幼鲸,它不太可能因为迷失方向而离开自己的种群,极有可能是主动冒险,去了其他地方。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它的

每头鲸鱼都有一个独特的标识,就是它们的尾巴。鲸鱼的尾巴和人类的指纹一样独特且易于辨认,就像是一张 5 米长的“身份证”,每头鲸鱼都有自己不同的图案、色彩和疤痕。

当鲸鱼潜水时, 它 们 会 抬 起尾 巴, 任 何 人 只要拍下它们尾巴的 照 片, 使 用 类似“ 人 脸 识 别”技术,就可以确认它们的身份。

这种识别技术自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开始使用,此后不断改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鲸鱼识别网站是“Happy Whale”(快乐鲸鱼),鲸鱼观察者们可以上传自己拍摄到的鲸鱼照片,目前该平台已经记录了约 10.9 万头鲸鱼。

这头横跨半个地球的座头鲸,穿越大西洋时,很可能拜访了多个座头鲸种群。它可能受到欢迎,也可能被排挤——因为座头鲸不同种群间的交流很少,这个“异乡人”会受到什么对待,科学家尚不清楚。

它在寻找什么

对于这位“鲸友”的奇葩行为,科学家们也有各种猜测。

一种理论认为,它是个“爱情旅行家”。鲸鱼的繁殖竞争激烈,所有雄性座头鲸都在“唱着”低音炮情歌试图得到异性的青睐。或许,它在附近没找到“心仪的伴侣”,于是跑到地球另一端碰碰运气。

另一种理论更现实:可能它在家乡没有食物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食物链也发生了变化。磷虾这种鲸鱼的主食可能已经搬家了,这头座头鲸只好一路追着食物奔波。这并非孤例,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许多海洋生物的迁徙行为正变得不规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它只是单纯出于好奇,只是想探索更远的地方,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只不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罢了。

无论它为何选择了这条路线,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绝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名副其实的“极限挑战”。面对浩瀚的海洋,这头鲸鱼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首先,它要穿越南极的寒冷水域,那里的水温低到让人类连呼吸都发抖。好在它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就像随身穿着的“羽绒服”,足以扛过这些冻人的水域。

接下来的问题是洋流。找到顺流区,它能省下不少体力;一旦误入逆流区,它就得拼命用尾巴划水,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才能脱身。而它的能量来源——磷虾,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一路上,它可能饿着肚子游上好几百公里,才能找到一顿像样的“自助餐”。

这还不是危险的全部。21世纪,海洋就像一片布满陷阱的“战场”——巨大的渔网、呼啸而过的货船,随时可能让它命丧深海。尤其是在那些繁忙的航道里,它每次浮出水面换气,都是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尽管如此,这家伙还是硬生生扛了下来。到现在为止,人们已经有 2 年多没再见到它。不知道它现在到了哪里,是已经开始返程,还是在浩瀚大洋里,探索着更远的疆域?

(梁衍军摘自《看天下》2025 年第 2 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