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带来的惊和喜
作者: 江岸在《红楼梦》里,敢自信满满地说了解贾宝玉的人是谁?
“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能那么自信说出这句话的,是一直跟着宝玉的小厮茗烟。处在青春期的贾宝玉,最难遇到的,是懂他的人。探索世界时的躁动不安,生理变化时的懵懂和大胆,都会让此时的他格外叛逆。
王夫人看似是理想的慈母,宝玉也与她非常亲近,但在这些温情之外,是心灵上的疏离。王夫人经历过丧子之痛,这让她变成一个脆弱而恐惧的母亲。她不知道的是,与她的恐惧相反,少年宝玉时常沉溺于对死亡的空想中,甚至是以一种浪漫的想法去美化死亡。
最擅长给父母惊惧、惊喜的人,一定是子女。做父母的永远不知道,他们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在哪一刻,给予他们迎头一击。
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剧院风情》里写了这样一幕。在著名女演员朱莉娅眼里,儿子罗杰是个让她省心的孩子。只是在 17 岁这个年纪,罗杰好像没有多少话可跟她说了。在一次受丈夫之托,和罗杰谈未来时,罗杰的话给了朱莉娅沉重一击。
罗杰说他很不快活,他想要的,是“真实”。这让朱莉娅大惑不解。罗杰解释说:“你永不停息地演着戏。演戏成了你的第二天性。你并不存在,你只是你所扮演的无数的角色。”
“你很刻薄。”朱莉娅伤心地说,“你相信我爱你吗?”
“用你的爱法。”
朱莉娅被这次奇特的谈话震惊了。
20 多岁看《剧院风情》里这段罗杰的心声时,我很震撼,罗杰渴求“真实”的想法,引发我的共鸣与赞赏。但时隔多年再读这本书,我的感受变了。
我们永远不能轻视一个孩子,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因为澄澈透明所以往往精准犀利,这会让有浊气的中年人汗颜而惭愧、惊喜且不安。但我们又不必太把这些辛辣犀利的话当真,他们还未经历过生活的毒打,对“真实”的苛求才会那么执着。
当朱莉娅无法消化和罗杰的对话,为此困惑而不安时,朋友查尔斯告诉她:“我们该记得,当我们最初面对生活的时候,有多少需要忘却,有多少需要学习。青春期精神上的矛盾冲突是何等激烈,而要解决它们又几乎无能为力。”
这也许就是我们面对这种“惊喜”对话的态度。试着理解从孩子澄澈的眼光中看到的世界很重要,那是我们的初心。但不必为孩子的困扰而惊异苦恼,那是我们来时的路。试着让孩子知道,在这条路上,他们还“有多少需要忘却,有多少需要学习”,经历过“很多冷酷无情的现实”后,若他们还能记得当初的理想,还在为“真实”而上下求索,这才是让人欣慰的。多年以后,也许他们和父母才能相互理解,彼此释怀——多少人的人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林间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