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流行
作者: 陶琦27 岁身家百亿富豪与 45 岁保洁阿姨谈婚论嫁,遭男方父母反对,不料保洁阿姨的实际身份是世界首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很多人喜欢看。近年流行的这种“霸道总裁”小说或短剧,因受到不同年龄层观众的追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我多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平时观看一些新闻或转载文章时,网页里链接的就多是“婚礼现场司机新郎受辱,真实身份竟是上市公司老板”这种风格的网文广告。我暗自诧异,究竟是什么人在看这种狗血内容的网文?
后来我才知道,这一类作品有个专有名词“玛丽苏”,指原本平凡卑微的角色骤然间变得无所不能,成为读者心中完美形象的投射。现代版“玛丽苏”小说或短剧,便是以过度浮夸的剧情,紧抓大众对人生逆袭的渴望,满足角色代入的叙事,让观众获得一种可由自己担纲主角、快意人生的虚拟快感。
早 在 1945 年, 著 名 评 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就很不屑地批评那些脱离了常人想象的“怪奇”小说,声称这些小说看似是用离奇、恐怖的情节让无数人着迷兴奋、战栗不已,实际上,最恐怖的就是这种“恶俗和低劣艺术”。
在当今这个永远在线、永远互联的数字化网络时代,这个风潮再次翻红,而且观众比以往更多。因为“富家公子爱上我”“闪婚霸道总裁”这类狗血故事被拍成网络短剧后,在海外也大有市场。
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著作《焦虑的一代》里谈到,现代人对电子屏幕和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许多网络重度用户普遍缺乏人生意义感,加上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空虚感和徒劳感,令许多人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
“玛丽苏”带来的主角式幻想,提供了一种虚拟的安全感,也满足了一些人渴望被认可、被肯定的本能需求,于是成为能让无数人“上头”的全新商业赛道。其最大特点是用烂俗浮夸而又跌宕起伏的情节,于短时间内形成强烈刺激,让人在得到快感的时候,又快速失去,由此制造出一种欲壑难平的心理状态。所以“玛丽苏”故事要源源不断地到来,同时不断地流逝。这也是许多人不惜花费重金充值追着看、废寝忘食的原因。
虽然我能理解那些被“玛丽苏”主角式生活吸引的人,是在通过这种模式寻找关爱和认可,或者想要寻找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但生活远不是“玛丽苏”故事那么简单,毕竟沉溺在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公式化虚拟氛围里,而不是通过现实生活找到人生的意义,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李萌萌摘自《联谊报》2024 年 11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