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向者的觉醒︓我终于不用“装外向”了

作者: 云音

表妹刚毕业,正在四处旅行,寻找适合自己的落脚点。她是个典型的东北姑娘,外向、开朗,从牙牙学语的幼童到满头白发的老人,没有她聊不来的。她和我分享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因为“瞎聊”而意外收获工作推荐机会的故事。

事情还得从她去苏州旅游说起。那天,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冒雨去听评弹,没想到全场只有她一个观众。两位评弹老艺术家登台时,也愣住了。表妹尴尬极了,出于尊重,虽然她听不大懂,但还是认认真真地听完了全部。结束后,作为唯一的观众,表妹又觉得直接离场有点不礼貌,特意跑去和唱评弹的爷爷奶奶表达感谢。对方颇为意外,左右无事,就和她攀谈起来。

“听评弹我不擅长,但我擅长聊天啊!”表妹眉飞色舞地说。几杯茶下肚,两位老人被她的真诚和热情深深打动,热情邀请她第二天再来,免费听。表妹不仅第二天去了,第三天还去了对方在茶馆附近的家里拜访。那位奶奶有个侄子在 ×× 电视台工作,奶奶让她好好准备个作品集,说有机会给她推荐推荐。

表妹的性格就是非常符合大众认知的“东北性格”——热情真诚、外向开朗、风趣幽默。网友调侃“只要一个东北人跟你没仇,就绝不会让你的话掉地上。句句有回应,是东北人的社交自觉”。即使是个性格内向的东北人,也自带东北特色——他们是“内向中的外向”,也许看起来严肃,但冷不丁说一句话也能笑翻全场。然而,我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不是东北那种“内向中的外向”,而是如假包换的“内向中的内向”。当我的南方朋友得知我是东北人时,都感到不可思议。

的确,从小到大,我时常感到自己与周围不太合拍。比如网友说的“东北人人均张口段子闭口梗”,我大概是拉低平均值的那个。面对别人的热情,我总是有些不知所措,心里觉得若是回应不足就好像是对对方不重视,却又对这种热情感到“接不住”。

在“好性格 = 外向”的环境下,谨慎、慢热、内向的我,始终觉得自己的性格是必须改掉的弱点。大人们也都觉得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总是努力把我往“外向”上引导。

为了让我更外向,父母会提醒我和各种我并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让我和他们朋友家的孩子们“多交流”,连中学的班主任也会催促我去竞选班干部。为了证明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开朗、大方、自信、乐观、积极,我花了十二分的力气来努力配合。无论心里多么不情愿,我还是会去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每学期都参与班干部竞选,鼓起勇气主动和不熟悉的人说话,哪怕是上大学和工作后,无论多么疲惫,都会表现出很喜欢各种聚会的样子。

可是,假装外向这么多年,我不仅没有变得外向,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热闹的环境让我身心俱疲。尤其是在人多的聚会上,我虽然心里极其想做“角落最安静的人”,却不得不打起精神这边那边地回应着。若是突然被点到名,全身的细胞立刻进入警戒模式,心里想逃离。

我渴望独处,无论是坐在沙发上发呆,还是在阳光下舒舒服服地看本书,都好——只要让我自己待一会儿。

这种性格苦恼伴随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我接触到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才了解到:内向或外向,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出生时,生理基础就已经决定了我们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外向与内向,只是心理能量的消耗和获得的方式不同而已。内向者在和外界打交道时是在消耗心理能量的,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而外向者虽然也可以做安静的工作,但这对他们而言反而是耗能的。

心理学家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也提到,内向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敏感,神经系统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感到过度刺激,因此他们倾向于安静的环境,喜欢独处或一对一的交流。外向者则正相反,他们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得能量。

内向和外向,其实并无优劣之分。内向的人虽然不像外向的人那样引人注目,却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内向者独处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他们倾向于在内心世界中探索,往往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的作家、艺术家和发明家都是内向者,独处能够激发他们的灵感,比如凡·高和康德,都是在独处中创造了伟大的艺术和思想的内向者。

认识到内向只是一个特点而非弱点后,我不禁反思:过往那么多年,我为什么执着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外向的人?

或许是因为,从小在亲人的期许下,我太害怕让他们失望,也太希望去迎合社会的预期。可是,别人真的那么在意我的性格吗?假装外向这么多年,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力的耗竭,以及自我否定与自我质疑的痛苦。

与其期待外在的证明,不如寻求内在的认同。只有先接纳自己本身的样子,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于是,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做一个外向的人。不是密友的聚会,能推则推;不必要的寒暄,能免则免。我把时间还给独处,把精力还给阅读。哪怕是独自在清晨的街巷散散步,也能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样给自己充充电,细细感知生活中的小确幸。

后来,我把表妹的经历讲给妈妈听,妈妈感慨道:“这性格多好啊!又开朗又外向,多招人喜欢!”

我说:“是啊,我也喜欢她这样的性格。但是,我也不错啊!”

我是内向者,那又如何?

(火箭熊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