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会死的,所以要好好活
作者: 张佳玮之前有个“小行星撞地球概率提升”的新闻,评论区一片“不想上班了,今晚能撞吗”。
大概,如果很快就会死,大多数人会选择不上班了,放情肆意,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有在确认自己还有漫长余生时,才会继续忍耐着许多现实。
但知道“人是会死的”,不是坏事。
人都会经历死亡焦虑。
我猜大多数人死亡焦虑首次发作,常是孩童时期:意识到何谓死亡,意识到生命结束后会陷入虚无,于是痛苦孤独无助。
说也正常,求生是生物本能,生物生来畏惧死亡,这算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人能从死亡焦虑中缓过来,多是因为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提高。有人会默默接受这个事实,“都会死”,然后安慰自己说:大家都会如此。
苏格拉底据说有临终名言,说死无非两种:一种是死后有来世,可以和先哲们见面,那挺好;一种是死了就长眠,睡得安稳,那也不错。类似的豁达言论,总能鼓励人心吧。
但大多数人是普通人,恐惧不会完全泯灭,只是“暂时不想了”而已。许多人会索性因此讳言死亡,提都不提。
然而经历过亲人或朋友离世,或者自己生病之后,人会更确切地感受到: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的,得正视,得面对。
话说,适度的死亡焦虑不一定是坏事:这可以成为一种动力。
“延迟满足”“长期目标”,是进化久了才有的,甚至压抑住了即时需求。
以至于许多人做短期抉择和长期抉择,是两种思维。
回到开头:多少人存在“明天世界毁灭了,那今天我就不上班了”这种想法?如此一想,这两句还真是至理名言:“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没了,钱没花了。”——这句话适合及时行乐。
“更大的悲哀是人还在呢,钱没了。”——所以还是得上班。
但人还是得时不时想着,“人是会死的”。
如《骆驼祥子》,祥子一开始动不动想到整个人生去,所以能自苦以求上进:攒钱买车,希望买好多车,最后也许自己能开车厂呢……最后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时,才过上有钱就烙饼卷肉塞肚里,饱一天是一天的日子。再如《老友记》里有一集。罗斯听见汽车故障的响声,以为有人朝他开枪,吓坏了,觉得是一次濒死体验;过了之后,觉得什么都看开了,于是想此后的人生都要及时行乐,要感受一切——这其实就是虚惊一场,但意识到“人是会死的”,于是自然不同。
日本有个说法,一期一会,就是“人是会死的”另一种复述版本:每次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与此类似,乔布斯也提过:如果明天就要死,今天的许多事还会去做吗?你的选择,会不会因此不同?
大概,适度死亡焦虑也不是坏事,那会让人更加直接地意识到:人是会死的,所以要好好活。
(月亮狗摘自微信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