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诗:浪漫的进化
作者: 周云龙最近打开朋友圈,时不时地可 以 看 到 一 些 DeepSeek的“用后感”,大多是“伤感”。前些天,《DeepSeek,让诗人这个职业可以消失了》一帖激起众生焦虑:AI 十几秒即可“口占一绝”,还有诗人什么事?
江苏阜宁县实验小学向阳路校区副校长徐为荣的观点简单明确:面向小学生的诗歌教育,对诗歌文本的阅读理解固然是基础是重点,但引导孩子创作诗歌,更能加深理解、激发创造、提升表达、助力自我认知与情感抒发。写诗是一种个人情感体验,咀嚼文字是痛并快乐的过程。DeepSeek,给得了结果,给不了过程!
AI 的韵脚工整,却抽离了苦吟的体温;算法出口成章,却生成不出妙手偶得的惊喜。纸笺上未干的墨痕,才是诗歌创作者生命的年轮。徐为荣信手翻出两三首学生近作,在他看来,这些粗粝之作,有触觉的通感,有视角的错位,恰恰是 AI 难以企及的语境。
面对来势凶猛的人工智能时代,小学诗歌教育可以无视AI 的存在吗?有意思的是,我将疑问抛给 DeepSeek,它只思考 18 秒,便给出一段“长篇大论”——
当 AI 瞬间生成工整韵文,人类诗歌教育的使命愈加清晰,不是打造“写诗机器”,而是培育“诗意心灵”。转型有三个维度:
从“技法锤炼”进阶到“生命洞察”:以往诗歌教育困于平仄格律,AI 打破了这一局限。如某地小学让学生通过触摸、聆听、嗅闻等方式唤醒感官,写出“风的舌头舔着生锈的秋天”,比 AI 生成的文本更具生命力。诗歌教育应开启五感,让孩子敏锐感知世界。
从“文字编织”升华至“情感提纯”:AI 能模仿诗人风格,却无法复刻孩子发现蚂蚁搬家时的内心触动。诗歌教育要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密码。
从“自我倾诉”拓展为“文明交融”:在 AI 冲击语言秩序时,诗歌教育要构建文化坐标,让孩子理解经典诗句背后的千年共情。
惊 奇 于 AI 的 大 词 迭 出、佳句成排,我又敲出三个字:说人话! DeepSeek 迅速响应,用时 23 秒,做出优化表述——
写诗就是学“说人话”,把抽象情绪变成具体画面,培养将内心感受“翻译”成他人能懂的话语的沟通力。
写诗不只是文艺活动,而且是心理健康课。诗歌能成为孩子倾诉烦恼的“树洞”:“爸爸的手机 / 长在了他的手上 /我说话时 / 它发出贪吃蛇的绿光”,比直接说“爸爸总玩手机”更戳心。AI 能生成一万首亲子诗,但没法消化孩子真实的委屈。想象,恰恰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关键。AI 只会用大数据组合现有比喻,而孩子有天生的“破坏式创新”。保护这种野生脑洞,等于给未来留点惊喜……
DeepSeek 的洞见,果然“特别厉害”。而它刀刃向内的自我批评,深刻、理性、中肯。它的即兴回答,其实在提醒用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保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当 AI 的平仄格律愈加完美,那些带着瘀青的童诗反而成为抵抗技术霸权的诗意宣言。诗歌教育正在经历的,不是被替代的危机,而是一场“最浪漫的进化”。
(池塘柳摘自《新华日报》2025 年 2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