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症

作者: 欧阳晨煜

2014 年“提前症”被首次发现并命名,这个词的出现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科学家在一条小巷的左边和右边放置了两个水桶,两个水桶与终点的距离不同,且它们的重量也不同。参加实验的人需要从起点出发,任选一个水桶提到终点。通过观察实验过程,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部分人在看到离自己最近的第一个水桶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拎起它走向终点,而不选择那个离终点更近的、重量可能更轻的水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行为呢?科学家采访了如此选择的实验对象,发现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都一样,那就是先拿了水桶,就可以更早减轻思想负担,并且他们无一例外都对额外耗费的体力并不在意。这一类人被称为“提前症”人群,他们总是喜欢在刚接收到任务的时候就迅速着手去做,早早完成任务。即使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他们也绝不能接受拖延一刻。听起来既自律又高效的“提前症”似乎是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提前症”人群总是给人胸有成竹的感觉,事实上,“提前症”的人可能更焦虑。赶火车时,他们总要提前几个小时到达,即使需要在车站等很久,白白浪费时间;团队合作的时候,他们率先完成任务,然后去催促同事。事事都要抢时间,让“提前症”的人比“拖延症”的人更加焦虑。

其 实,“ 提 前 症” 的 本质并非对做事效率和速度的追求,而是大脑中的工作记忆容量小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一个个任务就好像电脑文件一样会占据大脑的内存,我们迫切地提前完成任务,往往是因为无法忍受工作记忆在脑海中长时间滞留。为了减轻心理压力,“提前症”人群会选择尽早卸下认知负担,就像电脑清除缓存一样,完成任务就意味着结束和删除,最重要的目的是摆脱思想负担,释放大脑的储存,尽快完成当下的任务。因此,即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并不在意。

如此看来,“提前症”并不等于高效率,有时候反而会浪费时间。真正的高效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认真思考,做出更合理的选择,而不是为了尽早完成而完成。如果说“拖延症”人群是“行动上的懒人”,那“提前症”人群更像是“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懒人”。

归根结底,有“提前症”的人总以为迅速完成当下的任务就可以释放焦虑,然而事实是,一个任务完成后,就会迎来下一个任务,一个难题解决后,另一个难题又会不请自来。正因如此,也许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像一只永远转动的陀螺,陷入忙碌的循环。

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都是人们为应对接踵而来的任务带来的焦虑感所建立的一种防御机制。它们很常见,也并不可怕,我们只需要把握其中的微妙平衡,确立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李萌萌摘自《知识窗》2023 年第 6 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