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用DeepSeek写作业吗

作者: 敏怡

过年 前 几 天,DeepSeek 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炸了锅,都说这个 AI 特好用,女儿赶紧安装了一个,目标十分明确:“过完年刚好要提交中期作业。”她先让 DeepSeek 写了篇观鸟主题的游记,游的是家乡的一个叫南艳湖的小湖。

文章先是让女儿惊喜了一下:“写得不错啊,能用!”然后开始质疑:“南艳湖能有这么多鸟吗?我都没看见啊。”继而犹疑:“这后面发挥得也太多了,而结尾那几段有点矫情啊。”DeepSeek 初体验,女儿的结论是:文笔好、有深度,但是有点扯,还有点故作高深。她表示:“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诚信,我还是自己写吧。”然后,这篇游记就成为她文字类假期作业中唯一没有使用 AI的作品。

DeepSeek 给 我 这 个 成 年人带来的冲击其实更大,在看到这篇被女儿弃之不用的游记时,我就知道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要卷生卷死。我们这些卖文为生的人要为同样的酬劳付出更大的精力,偶尔还会收到甲方隐晦的吐槽:“花钱找你,写得还不如免费的 AI。”

DeepSeek 横空出世,可以想见,一大批写作者会被淘汰。瑟瑟发抖之余我也开始尝试利用 AI 给自己的文章提供思路和灵感,甚至雕琢文字。打不过就抱大腿啊!推己及人,在技术狂飙的时代成长起来的“10后”,他们有兴趣、有能力也有必要接触 DeepSeek 这样的产品,即便有时候是用来偷懒、对付作业。所以,我决定以此为由,放手让女儿用 DeepSeek做寒假作业。

AI 做作业,果然不费妈。DeepSeek 首先在道法作业上表现出了超高效率。作业要求对一本涉及法律知识的书籍进行精读,并完成 7 个读书笔记,包括摘抄、感悟、质疑和思考三个部分。老师列的书目,对成人来说也有一定门槛,孩子不 愿 也 没 空 看, 直 接 交 给 AI解决:“请提供罗翔的《法治的细节》的读书笔记 7 篇,每篇约 450 字,每篇分摘抄、感悟、质疑和思考三个部分,每部分150 字 左 右。”DeepSeek 首 先给出了一个范例,孩子发现,这个范例有点深奥,不太好用,随后继续提出要求:“给初中生当参考,简单一些,不要例子,直接给出 7 个。”DeepSeek立刻生成了 7 篇符合女儿要求的读书笔记,女儿毫无愧意地将 它 们 抄 到 本 子 上。 抄 的 过程中她忽然问我:“什么叫程序正义?”我说:“你去问问DeepSeek。”

在 其 他 科 目 的 作 业 中,DeepSeek 成了女儿的好帮手,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它能分析每个地区的地理地貌特点,列出各地建筑、服饰、食物和自然条件的关系,让女儿轻松就能完成地理的三个实践作业;它能给出全世界各种鸟类的外观和习性介绍,并按照初中生的水平翻译成英语;它还给出了一个历史小报和一个道法小报的设计方案。不到两天的时间,女儿风卷残云,完成了所有细细碎碎的“花活”。

如果要分析利弊,其实很难说清。的确,孩子放弃了看一本好书的机会,不过这本书她原本也看不太懂,至少通过AI 了解了书的核心内容和观点;孩子没有复习课本知识,还绕开了在网上搜寻资料并整合的过程,但是她通过 AI找到了完成这些工作更有效率的方式;孩子在一些作业中偷工减料,但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部分,比如让地理小报变得五彩斑斓,用观鸟手绘填满生物小报的空白处。

时间走到了寒假的尾巴,所有的作业几乎都写完了,就还差一篇读后感,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诗经》。自己写还是让 DeepSeek 写?这是一个问题。孩子决定先让 DeepSeek 试试,经过了一个假期的锤炼,她至少越来越会提问了:“请完成一篇《诗经》 的 读 后 感, 字 数 600 字左右,涉及《诗经》里草木和昆虫,主题是‘《诗经》里的自然回响’。”

《诗经》的草木间,藏着文明的脐带

当雎鸠的鸣叫穿透三千年的晨雾,荇菜仍在河畔舒展嫩茎,那些被风霜浸透的诗行里,始终跳跃着原始的生机。《诗经》的韵律与山川同频,字句与草木共呼吸,它用最古老的语法记录着华夏先民与自然缔结的永恒契约。

水鸟振翅的弧线是最初的比兴,先民们从雎鸠的关关和鸣中捕捉爱情的韵律。在《王风·黍离》里,黍稷的荣枯成为王朝兴衰的镜像,稷苗抽穗时周大夫的踉跄脚步,踏碎了宗庙祭器最后的残片。草木不仅是情感的喻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桑中陌上的采桑女与樵夫对歌时,他们脚下被践踏又重生的蓼蓝,正默默编织着礼乐文明的经纬。

蟋 蟀 在《 豳 风》 的 七 月流火中振翅,将农事节气谱成二十四节气的密码。先民们观察黄鸟啄食桑葚的轨迹……

……

今 日 重 读《 诗 经》, 总能听见渭水河畔的鹿鸣穿透钢筋森林,看见南山脚下的薇菜在玻璃幕墙上投下绿影。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前吟咏“蒹葭苍苍”,那些沉睡的草木基因正在苏醒。这部用露珠与蝉蜕写就的诗集,始终在提醒着被水泥隔绝的现代人:我们的灵魂深处,依然住着那个能与草木对话的古老部族。

孩 子 把 DeepSeek 写 的 这篇文章发给我,附言:“写得也 太 好 了!” 随 后 又 沮 丧 起来:“ 好 得 完 全 不 像 是 我 写的。”“所以,你要不要提醒它你需要篇初中水平的?”“算了,我还是自己写吧,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诗可以当素材,不过我喜欢最后一段,用它来压轴。”女儿最终自己写了一篇,用 DeepSeek 提供的句子作为结尾。之后,她把自己的作文发给 DeepSeek,让它提供文章所涉及的《诗经》篇章和注释,“作文里提到的那些诗我得看看,不然容易穿帮”。读后感,读了才有感,有感再读,本末倒置,不过好歹也算读了。

作业写完一身轻,我带着孩子去郊区湖边玩。郊区比城区冷,小湖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上午到达,逛到中午,阳光温暖,气温渐渐升高,坚冰开始融化。冰面上出现一条条巨大的裂缝,伴随着冰块碎裂的声音,有时是一声脆响,有时又像沉闷的雷鸣。孩子侧耳倾听、两眼放光。自然的造化如此神奇,让人诗兴大发,于是,我们让 DeepSeek 赋诗一首。

冰声

―― 立春第三日过苇岸观融冰有感

碎玉在深处咳出裂纹

风解开冬日的绳结时

涟漪已从低音区漫过琴桥

白鸟惊起的刹那

枯苇正颤抖着

将倒影刺入冰层下的谜语

而断裂持续发生,如远雷

碾过光的褶皱

……

诗写得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文字带给我的触动远不如孩子的那句感慨:“我竟然听到了冰融化的声音!”我想这大概就是人和 AI 的区别所在吧。女儿可以用 DeepSeek 写作业,但没法用它“行万里路”,AI 无法替代人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探索。只要孩子们还对这个世界有兴趣,愿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双手去触摸,他们就不会因 AI 而迷失。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少年新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