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量感课例探析

作者: 张宇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的 “测量” 单元为例,教师可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感。

一、长度单位量感的建立

在学习 “毫米、分米、千米” 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直尺上 1 厘米的长度,将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引导学生发现每份就是 1 毫米。随后,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生活中常见的薄物体,通过实际操作,直观感受 1 毫米的长度。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毫米作单位测量课本、练习本的长和宽,记录测量结果,并在组内交流。

在认识分米时,教师拿出 10 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就是 1 分米,让学生观察 1 分米与 1 厘米的关系,感知 1 分米的长度。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 1 分米的物体,如粉笔盒的棱长、一拃的长度(部分学生)等。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 1 分米,闭眼想象 1 分米,再睁开眼验证,强化对 1 分米长度的感知。

对于千米的认识,由于其长度较大,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操场跑道,告诉学生 400 米一圈的跑道,跑两圈半就是 1000 米,也就是 1 千米。课后,组织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实地走一走 1 千米的路程,记录行走的时间和步数,让学生对 1 千米的实际长度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质量单位量感的培养

在 “克和千克” 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量感,教师准备不同质量的物品。如 1 枚 2 分硬币、1 袋 500 克的盐、1 袋 1 千克的洗衣粉等。让学生先观察物品包装上标注的质量,再亲自掂一掂,感受 1 克、500 克、1 千克的实际重量。

开展 “猜一猜,称一称” 的活动,教师拿出一些未标注质量的物品,如苹果、鸡蛋等,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和掂一掂,猜测物品的质量,然后用盘秤、弹簧秤等工具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不断调整对质量的感知,逐渐形成较为准确的量感。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 1 克、1 千克的物体,如一枚回形针大约 1 克,一袋大米通常是 5 千克或 10 千克,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三、量感培养中的注意事项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逐步拓展到相对陌生的量。同时,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多观察比较、多交流表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化对量的认识。此外,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量感建立较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在三年级数学 “测量” 单元的教学中,围绕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清晰的量感,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