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对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海霞摘要:研学旅行作为“行走的课堂”,正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向。研究表明,研学旅行通过情境化体验、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性任务,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深度、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研学旅行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情境化教学
一、研学旅行与语文学习的理论关联
研学旅行并非单纯的游学活动,其核心在于“研”与“学”的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目标,正需要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才能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学生在飞来峰实地感受王安石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远比课堂讲解更能触发情感共鸣。
此外,研学旅行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历史典故等抽象内容,通过实地考察转化切身体验。例如,我们班的学生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将《红岩》等文本中的英雄形象与真实历史场景关联,有效解决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地难的问题。
二、研学旅行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机制
(1)情境化体验提升参与动机。研学旅行通过多感官刺激重构学习场景。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在诗词创作主题的研学活动中,学生置身于名山大川,感受自然风光,吟诵古人诗词,更能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游戏化任务激发探索欲望。研学活动常设计趣味性任务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在我们班的“小羊农场”研学中,学生通过亲临场景,举行游戏,学生参与动机显著增强。
(3)情感共鸣强化文化认同。在集体朗诵《沁园春·雪》的经历,使学生不仅理解诗句的修辞手法,更感受到毛泽东革命豪情的历史语境。这种“身体在场”的学习方式,使语文知识从“记忆对象”升华为“精神烙印”。
三、研学旅行对语文能力的多维促进作用
(1)深化文本理解能力。研学旅行通过“文本—场景”互文提升解读深度。例如,学习《苏州园林》前,学生若先实地考察园林的布局与造景艺术,便能更精准分析课文中的“移步换景”手法。再如,如果山区初中生通过对比《三峡》文本与实际地貌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实证意识。
(2)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研学中的观察与体验为写作提供丰富素材。红旗渠研学后要求学生撰写“感言书”,其作品因细节真实、情感充沛而屡获竞赛奖项。
(3)培养综合实践素养。研学旅行常整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内容。例如学习过《红星照耀中国》要求学生结合红色研学路线与《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历史事件访谈报告”,锻炼信息整合与跨学科应用能力。
四、实践路径优化与挑战应对
(1)课程设计的系统化。首先需构建“前置学习—实践探究—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然后通过课内文本的理论,再在旅行中验证理论,最后出成果。
(2)师资能力的专业化。当前研学导师多由学科教师兼任,存在“旅而不研”弊端。建议借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做法,培养兼具文化解读与课程设计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3)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需突破纸笔测试局限,引入过程性评价。例如,将学生在研学中的观察记录、小组协作表现纳入语文成绩考核,体现核心素养导向。
(4)安全保障与资源整合。选择资质完备的承办机构,并建立应急预案。同时,可联合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社会资源构建研学网络。
五、结语
研学旅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创新路径。它不仅重构了学习空间,更通过情感浸润与文化体验重塑了学生的认知模式。未来,随着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技术支持(如VR场景模拟),研学旅行有望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常态实践,真正实现“世界有多大,语文课堂就有多大”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惠芳.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实施的实践研究[J].2024.
2.华南师大附中研学实践案例[J].羊城晚报, 2020.
3.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研学承办机构遴选公告[Z].2025.
4.张玉洁.红色研学旅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2022.
5.黄德初.研学旅行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J].羊城晚报,2020.
6.西安市热电小学“海洋+丝路”研学实践报告[Z].2025.
7.吴道森. 基于研学旅行的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2021.
8.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城子崖遗址实践教学案例[Z].2025.
9.濮阳县庆祖二中文字博物馆研学纪实[Z].2018.
10.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2025.